清國時期由臺灣府城的小南門入城,城門接連著大埔街,臺灣與日本的乙未戰爭後期,蘇格蘭宣教士巴克禮牧師,受府城仕紳之託,取道於此,出小南門至二層行與日軍議和,這條街名仍實存於現今。順著街道來到開山王廟,這裡是府城七丘之一的山仔尾,也是城內南側溪流福安坑溪的發源地,乾隆初期著名的郡中八景之一曰五層秀塔,即秀峰塔也在此附近,塔的位置約在今臺灣銀行臺南分行之處。日本時代,日人將開山王廟改為開山神社,並開闢了開山路,路旁則滿植金龜樹,戰後開山神社連同原福州式廟宇一併拆除改建為現今北方宮殿式樣貌,而今,現代建築在如此歷史記憶堆疊場所,好似理所當然般演繹出傳統語彙,集中在這似一個個老者的金龜樹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