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在地議題 【大南科公民論壇5】不只是回答要不要蓋電廠 第三方社會溝通機制如何可能?

【大南科公民論壇5】不只是回答要不要蓋電廠 第三方社會溝通機制如何可能?

李嘉禾/文字工作者

台灣的半導體產業近年受到國內外重視,產業聚落與周邊生活環境在水、電、土地等資源的競合也浮上檯面,近年仍持續有廠商進駐的南部科學園區台南園區(南科台南園區)首當其衝。為此,台南社區大學成立「社會溝通小組」,嘗試在重大公共政策正式出檯前,摸索出可行的社會溝通機制,並於4月13日在舉辦「從能源規劃配置,到南科區域治理與發展想像」的公民論壇。

「所以您的立場究竟是電廠要蓋或不蓋?」

下午的最後一個場次,主辦單位邀請了民進黨在台南的區域立委陳亭妃、林宜瑾、王定宇與郭國文前來參與「大南科發展想像與公民參與」圓桌討論,陳亭妃因另有行程欲先行離開,坐在現場倒數第二排、一位南科國際實驗高級中學(南科實中)學生突然質問陳亭妃,現場所有參與者都轉頭一看,有人笑、有人倒抽一口氣,大家都在等待第一排的立委諸公如何回應。

社會溝通小組成員、主持人呂家華先出聲:「同學,我們可能不是每個委員是這樣子問法,我相信你的問題委員們都已經……」而陳亭妃僅簡短回應:「看我的臉書,你就知道我的態度了。」南科實中的學生又逼問:「那您認為能源專區應該要設在哪裡?」最後,陳亭妃表示,這是市府的責任若她擔任市長就會規劃與尋找。

在這片土地上共同學習找答案

因應南科台南園區半導體產業發展與擴張,台南市的用電量持續成長,為因應未來的用電需求,山上區森霸電廠增設機組,周邊還傳出寶椿燃氣電廠與九崴燃氣電廠的設置計畫。看似簡單粗暴的提問讓當下一度空氣凝滯,卻也讓人理解,「電廠蓋或不蓋」不是任何一個人可以輕易回答的問題,正是台南社區大學(台南社大)社會溝通小組之所以要成立的原因。

台南社大於2001年成立,辦學之初遇到遇到鹿耳門的台鹼安順廠汙染事件,工廠的廢水與汙泥排放造成底泥受到汞汙染,廠區土壤與地下水則遭到五氯酚及戴奧辛汙染。台南社大透過田野調查與社區陪伴長期關注,並以「永續台灣」為目標,持續投入台南在地許多環境議題,包括巡守二仁溪、搶救諸羅樹蛙、改善養殖業塑膠浮具、龍崎有毒事業廢棄物處理廠抗爭與地質公園倡議等。

細數近年來開發與環境的重大爭議,因應台商回流及半導體等國家重大支持產業所帶來的科學園區擴張,在水、電、土地等資源出現了許多競合的爭議,缺乏資訊開放、公民討論及審議等中間的溝通歷程,尤其在興建能源設施時受到當地居民抵抗。為此,台南社大成立「社會溝通小組」(小組),進行「第三方社會溝通機制」的研究。

台南社大校長林朝成在公民論壇當天首先提到:「大家不知道說台南社大到底要幹嘛?你是站在什麼立場?你是站在廠商,還是政府,還是地方的立場?」但小組並非站在任何一方,而是希望開啟一個「共學場域」,讓在地居民焦慮的心聲可以被聽見,同時共同了解台南以及區域發電、電力供需狀態,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又如何評估與規劃,彼此在過程中遇到什麼難處。

衝突爆發之前嘗試尋求共識

小組自2023年8月起以南科持續擴張與能源配置衝突為主題投入研究,包括辦理模擬環評進行的專家諮詢會議、台南社大與公民團體能源共學會,過程中透過客廳會、社區田野調查、公民運動課講座等方式蒐集南科周邊社區意見,嘗試可以在重大公共政策或工程前,摸索一個具有公民審議技術的第三方社會溝通機制。

小組成員沈軒宇指出,為因應半導體發展,未來在南科台南園區半徑10公里內可能將有3座電廠,1座是目前正在運作的山上區森霸電廠;寶椿電力公司則於今(2024)年3月在環保署的「環評開發案論壇」刊登燃氣電廠興建計畫,欲預計興建於善化區六德里內鄰近曾文溪南岸的台糖土地上;「台史博社區居民自救會」原本抗爭成功而停止開發的九崴電廠可能將在樹谷園區捲土從來。

小組成員因不同原因居住在台南,而沈軒宇則是其中的台南在地人,同時是南科實中第一屆畢業生,他回憶起「十幾年前在大家在的這個地方都還是一片土」,如今南科台南園區的地景已經大幅改變,沈軒宇思考,地方居民只能被動接受上位的開發政策嗎?在地居民有沒有可能在改變的過程中參與討論?

依現行的法規與機制,許多人雖從媒體或地方耳語得知可能的開發或重大建設,但總是在家中收到一紙公文時才發現「木已成舟」,開發計畫可能已經通過行政院或其他主管機關核定,開發單位雖然將開發內容概要公布在網路,並在周邊舉辦公開說明會或公聽會,有意見、有疑問的民眾到現場聆聽表達,甚至親自參與環評大會向環評委員建言,都無法改變現狀。

呂家華提到,不管是經濟開發的政策或其他台灣的重大議題,公民團體或利害關係人經常是最後一個知道,最後只能在環評現場各執己見,又無法充分說明而形成對立。她認為,台南社大過去投入許多地方抗爭,也許有機會促成居民、政府與開發業者在重大政策拍版或環評前透過「第三方社會溝通機制」,減少誤解,試圖在民粹的討論環境中找到解方。

南部科學園區(拍攝者:江昺崙)

20場社區行動蒐羅大家在意的問題

至今,小組成員已經拜訪大南科生活圈超過150人次,舉辦8場共學講座,11場客廳會或是社群小聚,在地的居民、里長、書店店長都踴躍前來。小組在這些活動當中,收到了各種提問:「在民營業者申設天然氣(燃氣)電廠前,到底台南的用電狀況、中央與地方政府的電力供需計畫到底是什麼呢?為什麼常常看到政府說不缺電,卻又有民營業者想要來蓋天然氣電廠?是為了南科嗎?」

沈軒宇發現,在地居民對於電廠選址以及可能造成的空汙、生態、管線安全等問題充滿疑問,「有些人在意空氣污染,有些人在意生態環境,有些人在意的是,如果擋不住的話,要怎麼監督管理電廠開發並要求社區共融。大家在意的面向其實都不一樣。那我們怎麼在沒有共識的過程中找到最大共識。」

「從能源規劃配置,到南科區域治理與發展想像」不是一場只是為了讓在地居民、民間團體、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看似都有發言的樣板活動。沈軒宇分享,小組在前期透過許多活動鋪陳,首先在善化區的溪美社區發展協會舉辦說明會,介紹小組的來意,從社區互動找尋大家在意的議題;爾後舉辦3場知識性講座與3場公民運動課,累積背景知識,並取經其他案例,激盪不同的行動可能。

社會溝通小組於善化種子書屋舉行講座,分享其他縣市地方社造經驗(圖片來源:台南社大社會溝通小組)

知識性講座包括由長榮大學綠能與環境資源學系助理教授蕭旻娟說明南科地區空汙狀況,認識空汙來源與影響要件,空汙多重來源可能在區域交互影響,公民又如何監督政府治理。沈軒宇也回到南科實中舉辦環境教育研習,與第一線、在地的教學現場老師對話,希望師生更加關心社區公共事務,他也分享,學生們其實都很清楚不同能源的優缺點,也曾思考台南用電成長的議題。

至於公民行動課的部分,台史博社區居民自救會代表黃銀姝分享了在安定區抵抗九崴電廠的經驗,來自新竹科學園區生活圈的「台灣乾淨水行動聯盟」理事長彭桂枝分享新竹的社區互動在地協作經驗,而來自基隆的「守護外木山行動小組」召集人王醒之則是從「對付」天然氣廠與第四天然氣接受站的經驗出發,共同思考區域供電與能源轉型的未竟之業。

第三方社會溝通機制可望成為新出路

黃銀姝曾在講座中分享,當時不是很了解社大要做什麼,以為他們要幫廠商溝通,「因為過去的經驗讓我們疑神疑鬼」,不過在地的衝突反而成為彼此互相理解的動機,善化種子書屋店主戴金蜜在聽了蕭旻娟的分享後則回饋「對空汙的一些疑惑在這場講座獲得解決」,善化蓮潭里長陳紫晶表示,「我們都不是全能,只能透過學習對我們的環境有更多理解,才有更多Power。」

台南社大環境小組研究員陳毓雯在論壇中直言,從過去的環境運動經驗可以發現,若沒有溝通機制,開發計畫後續將引發民眾抗爭,「在每一個抗爭,不管是人民贏或輸,帶來的是一種人民對政府信任的斷裂。」她也務實地分析,若經抗爭後無法順利開發,業者可能向政府申請賠償,並不會比事前溝通來得更省力。

長期關心科學園區開發並曾參與多次環評的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林彥廷認為,在地衝突往往來自於資訊不透明,認為台南市政府或立委應以台南社大的經驗為基礎,鼓勵廠商在提出開發計畫之前進行「第三方社會溝通機制」。陳毓雯更直接點名,即將開發的寶椿與九崴電廠就可以這麼做,不論未來環評結果如何,立委也可以協助建立公民參與的平台,讓居民、企業與政府持續對話。

4/13公民論壇照片(圖片來源:江昺崙)

今年7月起,台南市政府將啟動「空汙合併模擬評估」,首先聚焦於因應南科擴張與電廠開發可能引發的空汙惡化,期初將由專家諮詢會議來確定模擬條件與邊界,過程中開放民眾、第三方專家參與,產官民持續共同學習,小組期待可以在評估結果出爐後共同討論後續可能要面對的交通、環境補償、都市規劃或可能開發案,提出未來願景,找到解決方案。

0 留言

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