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街頭巷尾 歡喜結婚.禮俗不苦:府城嫁娶禮俗

歡喜結婚.禮俗不苦:府城嫁娶禮俗

by 張 耘書

府城戀愛談社區報Ⅰ

    傳統婚姻禮俗,注重明媒正娶與婚儀,必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並經三書六禮的程序,以合乎禮法。「三書」指嫁娶中所用的聘書、禮書和迎書;「六禮」即完整的婚禮儀式,最早的記載見於《儀禮》〈士昏禮〉和《禮記》〈昏義〉,包括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六道程序,儀節禮數完備才叫正娶,否則直接影響婚姻的正當性。

    納采即提親、說媒,男家請媒人備妥禮物到女家行納采禮,待女家答禮並收下禮物,表示應允,婚事便算談成。

    問名在臺灣舊俗中又稱「提字仔」、「合八字」,男家擇吉日派媒人到女家正式取得女方的生辰八字(庚帖),回來請相命師或占卜師排算雙方八字並論吉凶

。除了請相命師合婚外,還必須將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書寫於紅紙上,請示家中神明或祖先。     納吉即俗稱的「送定」(sàng-tiānn)、「捾定」(kuānn-tiānn),也就是「文定」、「小定」或稱「小聘」。男方擇吉日良辰,準備紅綢、金飾、豬羊、糕仔、糖米粩花、禮餅……等12項聘禮,在媒婆帶領下前往女家下訂。當天儀式包括女方奉茶(食茶、壓茶甌)、男方掛手指、女方祭告神明祖先後再回聘,當日還要設宴款待男方賓客,並將男家帶來的禮餅分送給親友,以示完成小定之禮,至此婚事算是底定。

俗話說「坐予正,得人疼」,新娘端正坐姿由新郎為其掛手指。
文定時,婆婆為準新娘簪花,稱為「插定」,也表示女子已名花有主之意。
女方端茶給男方親友後,男方親戚將預先準備的紅包捲起放入茶甌內或一一壓置於茶甌底,稱為「壓茶甌」。

納徵又稱「納幣」、「納財」,男方攜帶聘書、禮書、談妥的幣帛首飾、聘禮等送往女家。古時候納徵之儀,是由男方向女方交納財貨當聘禮,等同對男方經濟能力的考驗,檢視其是否具有照顧家庭的能力,是六禮中最重要的儀式之一,所以舊俗又稱「大聘」、「大定」或「完聘」。臺南傳統完聘儀式還包括大聘謝神拜天公(於前一晚)、扛𣛮(內裝聘禮)遊行至女家(稱「扛𣛮辦盤」),以及女方分餅給親友鄰里。

舊時聘禮內容與豐儉依地域及男家貧富而有所不同,多置於「𣛮」中扛至女家。
往昔「小定」、「大定」兩次分送聘禮與聘金,現在多合併將聘禮聘金一次送足。

    請期又稱「送日頭」、「送日課」或「報日」、「乞日」、「提日」。男家定好親迎日期,請媒人將「吉課」,也就是包括親迎前的工作,如裁衣、開面、剃頭、安床、迎娶、上轎、進房等各項禮儀進行的時間(日課表),連同幣儀(覆驗紅包)送到女家,女家收到後若同意,吉日良辰就此決定,之後按表進行。

源自古時候新娘上不見天、下不著地之俗,新娘出嫁時以米篩遮頭避邪擋災,在今日南部迎娶時還頗為常見。

    親迎為六禮中最後一道程序,也是婚禮中最重要的禮俗,又稱「迎親」、「迎娶」。男方親自去女家迎娶新娘,過門之後再行婚禮儀式,包括舊時的拜堂、對席(同席共食)、同牢合卺、洞房合床後,正式成為夫妻。過去,六禮之外還有婚後禮,包括成婦禮、舅子探房與歸寧回門,相較於今日,整場婚禮可說是十分繁冗,藉此也表示對婚姻的敬慎。

古時以合巹為結婚之禮,現在多於婚宴中進行,新郎新娘兩人交杯共飲,同時宴請賓客。

 隨著時空變遷,舊時三書六禮等繁文縟節也因時制宜的化繁為簡,合併為議婚、訂婚、結婚三禮,甚至簡化到訂婚與結婚「二禮」,儘管儀式程序精簡了,然而仍脫離不了藉由婚禮儀節取得神明祖先認可以及雙方家長認同,並承擔履行對父母、彼此與親屬的權利義務,傳統禮俗終無法一概而廢,六禮依舊蘊於其中,於現今婚禮中仍可見不少傳統儀俗。

0 留言

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