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禾/文字工作者
台灣的半導體產業近年受到國內外重視,產業聚落與周邊生活環境在水、電、土地等資源的競合也浮上檯面,近年仍持續有廠商進駐的南部科學園區台南園區(南科台南園區)首當其衝。為此,台南社區大學成立「社會溝通小組」,嘗試在重大公共政策正式出檯前,摸索出可行的社會溝通機制,並於4月13日在舉辦「從能源規劃配置,到南科區域治理與發展想像」的公民論壇。
「經濟部對於用電成長的看法是什麼?是只要廠商有需求,政府就想辦法找地、找電、找水滿足廠商需求嗎?那這些成本卻是由民眾來承擔,其實並不正義。所以,經濟部對國家用電需求的管理對策是什麼?工具是什麼?」論壇的第一場次結束後,主持人就收到這張來自與會者的手寫紙本提問單,恰好代表了民眾的焦慮,揭示了整場論壇的核心問題。
南科台南園區半導體產業發展與擴張,台南市的用電量近年以2%至4%的比率成長,預計今(2024)將超越台中市,成為全台用電量最多的城市。為因應未來的用電需求,既有的山上區森霸電廠增設機組,周邊還傳出寶椿燃氣電廠與九崴燃氣電廠的設置計畫,未來在南科台南園區半徑10公里內可能至少將有3座電廠。
南科半徑10公里內恐將有3座電廠
「前陣子寶椿電廠說要蓋在我們六分里,溪底寮東側、北邊那邊要蓋電廠,造成整個六分寮,包括東勢寮那邊的居民,大家很恐慌;我們政府的政策是不是能夠公開透明,讓我們這些住民大家先提早知道這些訊息,才不會一知道這種消息,大家實在很害怕、非常恐慌。」六分里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林玉靜的話沒有很多,句句卻透露了她的憂心。
寶椿電力公司於今(2024)年3月在環保署的「環評開發案論壇」刊登燃氣電廠興建計畫,電廠預計興建於善化區六德里內鄰近曾文溪南岸的台糖土地上。九崴電廠原本欲設置在安南區與安定區交界,緊鄰人口成長與密集居住區,經「台史博社區居民自救會」抗爭成功後停止開發,卻有可能在南科台南園區西南側的樹谷園區捲土重來。
台南社區大學社會溝通小組成員、論壇主持人呂家華提到小組的起心動念即是「為什麼居民總是最後知道?」台南市因應台商回流及半導體等國家重大支持產業所帶來的科學園區擴張,在水、電、土地等資源出現了許多競合的爭議,不管是燃氣電廠、太陽光電或儲能設施時或多或少受到當地居民抵抗,為此,台南社大成立「社會溝通小組」,進行「第三方社會溝通機制」的研究。 所謂的「第三方社會溝通機制」並不是要為特定廠商說話或解套。同樣是社會溝通小組成員的沈軒宇分享,他起初進入社區進行田野調查時遇到許多人詢問:「你到底是支持或反對?你溝通之後是要反對或支持?」不過,他認為小組最重要的目的是要呈現不同的聲音,因為過去的事件中,民眾所在意的問題在公共領域中被換化成民粹的政治語言,並沒有好好被討論。
民眾在意的問題是什麼?
手寫的紙本提問單問的是「成長只能往上嗎?」地球公民基金會高雄辦公室主任蔡卉荀進一步問的是,高雄是數十年來經歷的鋼鐵、石化等重工業發展,如今又要發展電子與半導體業,而舊工業仍然沒有退場,「台灣就是這麼小,我們的環境能承載得是有限的。當我們要去增加新的產業的時候,我們要拿什麼來換?」
沒有人能精準估算用電數字
若滿足經濟成長是必然,那麼社區居民蘇小雯想問的是:「經濟部究竟有多少民營電廠計畫?民營電廠將如何選址?民營電廠若選在不適合的位址,又該如何解決?」除了森霸、寶椿和九崴,根據經濟部能源署預估,燃氣用電佔比將在2030年達到高峰,「這些電廠要設在哪裡?又是如何評估是否設置在合適的位置?」她還這麼問。
「真的我們不是在逃避,我如果估算30年後可這麼準,其實我不用當經濟部次長。」時任經濟部次長、現任台電董事長曾文生坦言,世界局勢變化快速,每年能源供需報告一公布,幾乎都沒有猜得很準,正負超過1%,例如沒有人可以預知全球經濟受到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台灣製造業與半導體產業獨好,當年用電量成長近5%,至2022年、2023年又呈現負成長。
曾文生表示,未來10年粗估每年用電量成長2%,而台灣近年確立了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這1、2年才能以倒推的方式推估台灣的電力系統配置,台灣於2023年的用電量約2800億度,將於,在2050年的總用電量約是5000億度,也就是目前用電量的2倍,其中60%至70%是光電、風電、地熱等再生能源,剩下的則是天然氣與氫能。
在達到2050年的淨零碳排目標之前,政府也設定的2025年的能源轉型目標,燃氣發電佔50%、燃煤發電佔30%、再生能源佔20%,不過這串能源佔比也受到挑戰,部分與會者都詢問是否有其他替代能源開發的可能性,且調整的過程中應加強與社會對話。善化種子書屋店主戴金蜜則詢問,天然氣可能遇到天氣、船期甚至是地緣政治的風險,若天然氣供應中斷又該如何因應。
「任何一個能源,沒有十全的好、也沒有十全的壞。」吳志偉也坦言,天然氣還有工序複雜、價格昂貴的問題,而燃氣產生的汙染物氮氧化物(NOx)是懸浮微粒(TSP)的前驅物,它可能會跟半導體工廠排放的揮發性有機物(VOC)互相作用,但是汙染相對單純,能源轉型的過程中需要天然氣作為基載電力。
這座島嶼還容許多電廠與工廠?
聽到5000億度、成長一倍的數字,蔡卉荀不禁詢問:「台灣的環境條件可以供應得了那麼多電嗎?」,經濟部能源署副署長吳志偉認為,環境涵容能力還需與環境部門討論,電力可以增加節電強度,水則可以再生水供應。然而目前水利署雖正規劃興建海水淡化廠,過程中耗費許多電力,吳志偉自承:「如何活得更好又可以繼續維持競爭力?政府不是萬能,應該要坐下來跟大家談。」 吳志偉提到,台灣於1970年代後經歷「台灣錢淹腳目」,許多大型電廠於1980年代陸續上線,如今經過了30年至40年,不少機組都必須陸續除役,然而台灣的經濟持續成長,因此必須同時處理退役以及新上線的機組,若以2050年用電量5000億度來看,天然氣機組發電量必須增加一倍。除了新設電廠,曾文生解釋,既有的燃煤機組將改為燃氣機組,不過仍須注意過於集中,缺乏韌性的問題。
根據經濟部公布的「111年度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近年來台電的大潭、台中與興達電廠陸續都有機組更新,民營電廠部分則有山上區的森霸電廠二期、台中市龍井區中嘉發電廠可能上線,而2026年至2029年則有共計600萬千瓦的「新增燃氣機組」預計上線;吳志偉說明,「目前還不確定會不會蓋」,如果有1、2個蓋不起來,備用容量率將偏低,用電安全的風險會比較高。
依照〈電業登記規則〉,這些還「還不確定會不會蓋」的電廠,籌設或擴建的民營燃氣電廠必須依序經過「申請籌設或擴建許可」、「申請核發工作許可證」與「申請核發或換發發電業執照」3道程序,吳志偉直言,目前地方上的耳語或是環評論壇公告的內容,「不管是九崴或寶椿,就是在籌備創設的更前面的階段,現在就是在準備,森電廠二期還要取得電業執照。」
若要申請籌設或擴建許可,必須具有「籌設或擴建」計畫書、環境影響評估文件、縣市主管機關同意函、發電場址土地開發同意證明文件及地政機關意見書、發電廠電源線引接同意證明文件與供氣同意證明文件,具備這些文件後,由地方縣市政府提出審查意見核轉經濟部申請。「籌設或擴建許可」最長時限是5年,這段時間必須取得「施工許可」,才能開始施工。
燃氣電廠申請施工許可則需準備工程計畫書、發電廠廠址土地容許使用相關證明文件、發電廠廠址土地使用同意證明文件、自有資金至少占總投資額15%的財力證明文件、辦理地方說明會的證明文件。施工許可最長時限是10年。完工後30日內必須憑經營計畫書、工程概要表、自有資金至少占總投資額25%的財力證明文件與購售電合約申請查驗,合格後才可以營業。
申設電廠過程忽略民眾知情權
興建一座燃氣電廠有許多考量,有人在意區域正義,電廠要蓋在高用電的地方;有人憂心空汙影響,燃氣電廠與半導體工廠的汙染物交互作用使環境惡化。針對選址問題,吳志偉表示,廠商固然可以提出想要設置的廠址,但必須經過不同單位審查,最後結果未必符合期待,但的確要早點讓民眾知道,這也是政府的責任,「業者或開發者會希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這是不對的。」
既然申設電廠需要重重程序,蘇小雯問了不只一次:「我想了解選址為什麼是由民營電廠自己來選?」一位投入綠能與儲能的業者則透過手寫的紙本提問單反映:「政府或公務機關同意施作,但施工前期常有居民或民意代表抗議,導致工期延遲或被迫取消,政府為領頭羊,應該要做前期的主動溝通,請問是否有明確的做法,讓身為居民或業者有更良好的溝通。」
「開頭很重要!」曾文生感嘆,曾經成為全國性公投題目的中油第三天然氣接受站就「開得不是那麼好」,因此事後必須想辦法補強。社會溝通小組則期待「第三方社會溝通機制」在科學園區開發、能源設施配置、居民健康守護、被犧牲體系的回饋與補償都有能持續轉譯專業詞彙的學習機制與溝通介面,促進政府、業者、公民團體與利害關係人之間存在對話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