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探索舊城巷弄:台南社大城市散步偵查團—
課程紀錄文/學員與講師吳比娜
香港有「懷疑人生就去散步」團體,在台南,我們也在疫情趨緩的七月,出來透口氣,走進舊城小巷,透過散步,重新與城市、巷弄、人群交遊。
台南社大在信義街區有「埕南25」的學堂基地,這次成為我們出發、沈澱的所在,狹長的街屋透下天光,裡面是木工班手作的木工傢俱,對面的茶店老闆阿Bon養的鳥、種的植栽、對街吊掛的燈籠、門前的一把長椅,讓這裡成為在匆匆行經間,吸引人停駐的精緻角落。

一行十來個學員,從世界各國、台灣各地旅居後回來台南,多半是退休、斜槓身份,得以在暑假中上午的空檔,用六週的時間,慢慢認識街區、彼此交流。

門口植物:與居民互動的語言
誰能想到,在巷弄裡低身細看都有這麼多故事,身為園藝與農耕老師許恩嫚發現:可以從門口中的植物,認識居民。不同族群,門口空間也有不同的使用方式,如外省背景可能有個小棚子,勾起了小時候眷村阿伯晾曬蒜頭、香腸、魚乾的回憶,新住民可能會種植檸檬香茅、打拋葉,文創青年則開始種鹿角蕨。

信義街因為巷弄狹小,可種植的空間不多,門口盆栽跟民生有很大的關聯,以調味食材 (辣椒、九層塔、香椿)、藥用避邪(到手香、艾草、芙蓉、磨草)為主。等到生活都安定了,就會有更多欣賞、觀葉的植物,如桂花、茉莉、玉蘭花、月橘…… 儘管走過巷弄多半門窗低掩,跟居民少有聊天,但透過植物無聲的語言,彷彿成為一種與居民互動的媒介。
散步是一種懷舊
「舊城五條港區域裡,相較於神農街是重點觀光景點,信義街反而比較有舊巷弄的味道。在徜徉其中彷佛回到小時候的街弄,甚至渴望能遇到一間柑仔店,買個5毛錢的凍凍果吃,其內的文創店是溶入巷弄時空的,因走逛的人多面的體會領略有所不同。」
「水仙宮廟前的市場,這是許多台南人印象中小時候的高級市場,與鴨母寮市場ㄧ樣均由港運而形成的市場,有很多好吃的,傳統的食物小時候只要有特殊節慶或者是宴客母親會特別到水仙宮採買,小時候特別高興。這裡生蔬海鮮比其他市場齊全,不乏有南北亁貨均屬高級品,別的市場沒有,尤其是傳統的東西,像生鮮的青草茶原料和草藥店目前就只有這裡有。水仙宮巿場因原本是三郊發展區域,屬於當時台南的蛋黃區,各項習俗的發源,同時消費能力強。」學員歐陽瑞鴻這樣寫道。
從小騎著腳踏車到處探遊,堪稱有個台南頑童的少年時代,在旅居亞、非、美洲後,三十年後返回故鄉,仍被巷弄吸引,是第一次來參加社大課。
散步也為尋舊,少女時代因常住親戚家,就在集福宮一帶活動的瑜伽老師吳瓊桃,這次藉著課程重訪街區,兒時印象深刻的商社庭園山水變成了停車場,神秘的大宅院傳說已不存,住在西羅殿旁舊識的家人卻還在(帶著我們進長街屋拜訪)。走走逛逛,美好的回一一蹦出來。 她說,要等天氣漸涼時,邀約三五個好友一起搭公車來,重新跟少女時期的記憶連結上。
散步偵查中的思考
不少學員是更想透過散步,了解在地的歷史,更去思考台南舊城的未來。「兑悅門在哪裡?」「這裡還有舊城門嗎?」「河道在哪裡?」特別是怎麼樣把書面上的歷史,連結到鮮活的現場,這是學員最關心的。
信義街所在的舊城五條港區,串連了台南與港道的歷史記憶,是清朝中期到清末府城之所以繁榮(一府二鹿三艋舺)的地理樞紐,是許多文化民俗的重要發源地,講到對這裡區域的生活記憶,許多學員也都有連結。然而因為港道淤積,被填平,原有巷弄又被現代大馬路切斷,這段歷史顯得錯雜難明。
日治時期,居民「填港為宅」,這片原本在大西門城外的外城區,正式成為市區的一部分,相較於更西邊大新街臨安路、大興街海埔新生地的棋盤式規劃,以及東邊府城市街的早具規模,這裡仍維持著港道曲折的紋理,填平的土地發展為輕工業(如紡織、木材),港口工人則轉為工廠人力,形成宅院、一般民房、廠房、廟宇、店屋……交錯的有趣內涵。建築物較其他區域低矮,感覺上還是維持某種城區的邊陲性格。
當然,舊城區也面臨著傳統都市公共空間不足、高齡化、人口外移、環境難以維護,以及社區更新零星發生,新建案與社區紋理衝突的問題(在量體、停車出入動線)上,文創觀光業的發展,一方面帶來新的活化可能,但在文化上的傳承、跟長輩居民互動、生活服務的提供上,是否與在地有連結,也是值得觀察的。
更人本的生活—我們可以從舊城學到什麼
難得能夠放慢步調,走進街區,五米巷寬小尺度的人行空間,在團體的交流中,觀察到的事物越來越多。舊時老房子,有著豐富的設計元素。窗簷上的鳥踏,是當雨遮,也讓鳥駐足,屋脊下的通氣口,可以幫助散熱、帶動空氣對流,集福宮前放的一盆牧草是要給神明王爺的兵馬喝的,媽祖樓細膩的剪黏圖案……,處處感受到舊時人與動物、自然的交融無間隔的環境觀。

後的鳥不知何時輕輕啼唱,在一片扶疏綠蔭的植栽間,街區常有人養鳥,傳遞出一種現在少見的鳥語花香閒情,讓我不禁想到:這個街區許多居民幾代的居住歷史,都已超過百年,不管外在世界如何變化,居民謹守著一個小區域,在此尋求與創造一方天地。
中元節即將到了,許多家戶擺出供桌,那祭祀的牲禮和菜飯都齊全,看起來樸素而美麗。
我們可以在舊城學習到什麼呢?也許是在外在世界快速改變,齊一單調的新建大樓、車水馬龍的都市交通中,來尋思一段時光,來尋找一種更慢步調、更人本的生活吧。
學員分享:【散步者觀察城市的多種方式】

當城市中不會只有美的景觀,會有雜亂和不美之處。上過社大「手機攝影」課的陳信洲,在每日散步中以攝影為目標,他以雲和天空為背景,用減法的角度取景,拍照也練習心境。他說:「城市的亂中應該有一個不錯的視角,讓我把它保留下來。」


學員曾琡珺說:「走在這些舊城小巷,在巷弄裡的慢與時光沈浸的氛圍,有一種療癒之感。」她透過慢慢畫圖,用速寫的方式觀察,把細節畫出來。問到街區裡新修繕的民宿、文創店家,對環境特質、風格是否會產生什麼改變?她認為:「只要修房子的人讓我感受到那個美,那個用心,我覺得對環境都是正向的。」
【信義街與水仙宮地區散步地圖】

. 信義街路線:埕南25→共福宮(新港墘) →集福宮→兌悅門→協合公園→集福宮→金安宮→黃家老厝→媽祖樓
.水仙宮市場路線:風神廟→海安宮→神農街→水仙宮市塲→普濟殿
徐惠湘在這兩個路線散步觀察的主題是植物,她說:「用有情的眼光看植栽,消暑清涼是榕樹,垂柳可美化街景,九重葛充滿生命力,黃金串錢柳帶來身心滋養,因此重要的是真愛植物教育扎根」。

【樹木與舊城風貌】
植物實已成為城市風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討論到台南古樹枯萎、樹木過度修剪的問題,大家都有共鳴。
候智議說:「當我在大街小巷拍照時,最常看見街樹根部周遭被柏油路面占滿。 我多次在日本京都旅行,千年帝都每年之所以吸引全世界旅人遊歷,其都市經營非常成功。街樹植栽有足夠生長空間,無數個庭園景觀鋪設不是靠水泥柏油鋪地,舉兩個地方京都御所及二条城為例,一踏入其內,地上鋪設均為小石子,行走其上沙沙有聲,其優點,天熱時,小石子散熱速度快,不會蓄積熱度。雨天時小石子路面不會積水,雨水迅速滲入地下,所以地面是透氣透水,可涵養地下水,地上地下是通透狀態。所以京都花樹生長良好,四季各有特色。雖然它也有柏油路面,但有更多的健康地面生養萬物。若是一座水泥城市到處柏油路面,則造成地面與地底是隔絕不通,對萬物生長並無益處。」
【以綠色交通方式探索舊城】
舊城區由於道路狹小,請把車輛留在巷弄外,把空間留給居民的日常生活,安靜氛圍也更適宜探尋!本區外圍停車方便,適宜行走,累了都有可以坐下休息的地方。

- 海安路,金華路均可停汽機車
- T bike站:民族路海安路口
- 公車路線:3號(成功路菱洲宮、成功路西段)、77號(海安路神農街/水仙宮)、5號(西門民權路口)、0右0左(金華街協進國小)
- 休憩點:兑悅門廣場、媽祖樓旁小廣場、普濟殿、風神廟廣場、兌悅里活動中心
一起來探索舊城巷弄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