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曹婷婷
第一次踏進新美街約莫是十多年前吧?當時,因為工作緣故造訪幾家老字號店舖,「老巷弄、老店與老人」,是當下對於這樣一條街道的感想,沒有太多感悟,純粹就是想當然爾認為,這,便是老巷弄該有的模樣。
爾後幾年陸續走進新美街,漸漸地,看到了不同風景;有些新穎商店進駐,一些有個性的民宿也來此落腳,某店曾賣起了冰淇淋,某某店曾是文具店,一些老店家反而關起了門,選擇熄燈,而舊稱米街的新美街,也成立的在地社團,挹注一些能量與活力,陸續辦活動吸引人們走進來。

新美街的名聲日益響亮,年輕人趨之若鶩,帶來了一些新的可能。
今年七月的某一個週五夜晚,沒有徐徐夏日晚風,只有燥熱空氣流動著,少了旅人愜意心情,純粹抱持著來新美街尋寶的心情,好奇這一次相遇能夠遇見什麼?
我在巷弄裡鑽來走去,擦身而過的多是外地來的遊客,有的是拖著行李,拿著手機地圖,尋找落腳民宿;有的是坐在咖啡店開心自拍,有的是提著大包小包採買的小吃美食,按圖索驥踏訪想去該去的店家,彷彿都能想見,他們有多期待等等回到飯店或民宿開箱。各種身影,交織旅人出遊該有的喜悅面容。
可我不是旅人,觀察視角總是少了一些浪漫。
街上各種商號林立,有些店永遠門庭若市,有些卻乏人問津。我偶然走進玩具批發的老字號商舖,與老闆娘攀談街區故事,她聊起,時下年輕人不生養小孩,即使生小孩,現在孩子的玩具是「手機」,誰還玩這些傳統玩具呢?玩具店生意江河日下,「以前玩具批發生意興盛時,要雇用好多位員工幫忙送貨、跑業務,現在早已多年沒請員工了,自己開門顧店,有客人就服務,沒客人上門就算了。」

再轉往另一家老字號販售煙火的店舖,老闆辭世後,兒女們輪流分擔老闆娘顧店的活兒,但一家店該撐多久?成為家族成員聚會最常提起的話題,幾經思考,老闆娘也已打算再過幾年就熄燈:至於何以是「再過幾年」?因為,需要時間與往來光顧幾十年的客人,好好道別、說再見。
當然,我也慕名走訪了幾家IG頻繁出現的店家,文青風格咖啡店、拉麵店、甜點店、新式台菜店等,身邊客人專業擺拍讓人自嘆弗如,諸多店家因此被譽為「網美店」,其來有自。
倒是有這麼一家叫做「添厚」家常手路菜的店,老闆本身是天后宮的志工,從18歲與媽祖結緣迄今逾20年,早年在高雄岡山賣羊肉,後來因緣際會落腳台南,欲重起爐灶時,擲筊詢問媽祖,獲媽祖應允他承租原屬大天后宮倉庫的用地,並令店名取「天后」諧音,有趣的是,「添厚」公休完全配合天后宮,遇有神明各項活動即休假,「三月瘋媽祖」的醮典活動更一口氣休了半個月。
媽祖神威人盡皆知,而媽祖成就緊鄰大天后宮的倉庫開成一家店,或許也堪稱一段佳話吧!
這些年我們總說,全台老街漸漸地長成了大同小異的面貌,然而,人始終是老街的核心,因為有這些人的故事,才能成就一家店、一條街,一段段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