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曹婷婷
在網路搜尋台南老街,神農街討論度絕對稱得上是名列前茅,不只被廣大國內外網友們形容為「台南必逛老街」,也因為是台南市少數難得「愈夜愈美麗」的街區,更因此成為旅人們鍾愛的景點。
不過,倘若問在地人,你腦海浮現的神農街第一印象是什麼?答案卻好似一言難盡。有人說是「燈籠」,因為整條街在燈籠的襯托下,更顯古意盎然;有人說是「老房子林立」,從清朝到日據時期的老屋都有,才顯得她的獨一無二;但卻也不乏更多人印象是,「就很觀光啊,會去的都是觀光客!」
曾經,記憶中的神農街,其實不是長得這般模樣;忘了是多少年前了?初訪神農街,印象最深刻的,是海安路與神農街街口,彩繪著一幅「永川大轎」老師傅王永川與神轎的畫像。這一面牆,儼然成為神農街門面,揭示了這條街道饒富人文與歷史的溫度。
然而,卻也忘了是哪一年,這面牆上的永川師其人與神轎圖像被抹去,取而代之的是毫無記憶度的圖像,然後,又再過了幾年的現在,牆邊擺滿了各種攤位,早已遮住了牆面,畫些什麼好似也不重要了!
百餘年過去,從北勢街來到神農街,有太多的故事可以陳述,而她無疑仍然是台南市保存原貌最好的一條老街,可謂一處充滿生命與時代感的歷史場域。
長度不過百餘公尺的神農街,密佈古蹟、廟宇、老行業,有「永川大轎」、「西佛國」等傳統技藝,也有市定古蹟金華府、全臺開基藥王廟,廟宇與民宅緊鄰,是生活與信仰融合的最佳寫照。永川大轎從街頭搬到街尾,新闢一處展示空間,敞開大門歡迎大家入內參觀,拉近人們與傳統工藝的距離。
早期神農街上曾有紡織廠等傳統產業,時間改變了產業結構,也改變了街區樣貌。
這十幾年來,以觀光客為導向的神農街,街區林立的商舖不斷更迭,但不外乎都是能吸引觀光客前來的商業型態。街上林立著賣咖啡、伴手禮、文創商品、衣服飾品,甚至開起了民宿、酒吧,老屋欣力帶動了一波波老屋進駐潮,走進老宅這件事,吸引年輕人趨之若鶩。
甚至,就連巷道之間的空地,每到周末夜晚也能搖身一變成為市集,年輕人擺個攤子就能作起生意,同樣吸引觀光客駐足。
神農街當然有其美好。畢竟,走過300餘年的悠悠歲月,在歷史長流裡,依然能夠保有老街歷史韻味者,又能有幾人?
只是,於我所嚮往的台南老街,終究是差了一味。都說了,老街迷人之處本該是人與人之間的「人情味」,然而,「這一味」如今卻是觀光味氣息濃厚的神農街所欠缺的?
某天,來到神農街,信步走進台南歷史名人許藏春故居,猶記得當時故居開幕時風風火火,各界都希冀能因為多了這間有故事的老宅加持下,能為「過於觀光」的神農街增添幾許人文歷史況味。然而,不過幾年光景,歷史故居退居第二線,已由商號取而代之,甚至不見任何與老房子有關的故事簡介,不過又是一處讓商號棲身的老房子而已。
雖然,有些老街記憶雖逐漸被抹去,卻也有人努力把記憶找回來。
台南深具歷史、美味的老字號名店「海龍肉粽」,將位於神農街64號的起家厝,整修成為「海龍辛花園」肉粽故事館,不只訴說府城肉粽小吃故事與家族故事,也介紹神農街老屋的歷史,盼保留住老街文化氣息。 老街的故事,一直持續上演著,箇中滋味也唯有親身領略嘗過了,方能好好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