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張耘書】
臺南美食集中地一直與市街的發展有緊密關聯。
赤崁樓旁的「石舂臼」自早就是府城人尋覓吃食的最佳去處。早期臺南平原上生產的稻榖,自小北門運進府城,在米街(今新美街)一帶集散加工,再經五條港轉運輸出,此處因為米舖聚集,買賣米、磨米等加工行業興盛,隨處可見石臼等舂米的器具,有石舂臼之稱,而碾米後剩下的穀殼、米糠堆置的不遠處則留下粗糠崎地名。附近一帶的碾米工人,多從事耗費體力的工作,需要飲食補充體力,自然而然的周邊便發展出販賣飯、魚、肉、菜等熟食的「飯桌仔」。
大約在清末到日治時期,石舂臼附近的廣安宮前廣場,就聚集了許多做油湯生意的攤商,到了戰後,更由石舂臼、赤崁樓旁,愈擴愈大,一路延伸到中山路,不但有早市,夜晚同樣營業,綿延整條民族路,十分熱鬧,後來發展成臺南市規模最大、也最知名的民族路夜市。
當年的攤販林立,到了晚上更是燈火通明,宛若府城黑夜裡的璀璨明珠,如此景象長達十餘年,直到1980年代,蘇南成擔任臺南市長後,因為交通與環境衛生問題,將多數的攤商遷移到小北觀光夜市,石舂臼才逐漸沒落。
然而,位在一旁啟業於1939年的福泰飯桌,以及營業超過半世紀的清子香腸熟肉等老店,至今仍是石舂臼美食的代表,許多在地人的日常與心頭好。
水仙宮與五條港附近,除了有老街巷弄可走,肇建於清初(清康熙22-23年)、由商人集資興建的水仙宮,帶來裊裊香煙,庇佑著海上航行平安,水神穩定人心,也開啟了廟口商機。早年與府城商業息息相關的水仙宮,在清乾隆到嘉慶年間,海上貿易興盛時,由商行組織「三郊」,後來更在水仙宮內設置辦事處「三益堂」,處理一切郊務及指揮調派工作,也使得水仙宮一躍成為城西的商業中心,富賈商旅往來頻繁,市聲沸揚,水仙宮廟前更成為攤商販仔匯聚的市集 。
相傳自清末,便有水仙宮口市場之名,當時為魚市,日本統治以後,於廟埕興建永樂町分市場(戰後最初稱長樂市場),是販賣魚、肉、菜的什市,但地方老一輩人仍習慣將「水仙宮」與市場畫上等號的稱呼,之後才正名為水仙宮市場。緊鄰一旁的永樂市場,歷史雖然沒有水仙宮市場悠久,卻也是個充滿「故事」的老市場。日治時期原本被闢為防空用地,1963年在此興建兩層樓式的建築作為零售空間,依當時路名稱「永樂市場」,在過去物資匱乏的年代,曾經是贓物交易的市場,有老兵在此盜賣軍中物資,有民眾擺地攤專賣古物舊衣,也曾是小偷銷贓交易的地下市場,因此「賊仔市」之名不脛而走。不過,歷經祝融之災以及數次改建,後來的賊仔市成了生鮮熟食、雜貨、服飾什麼都賣的市場,攤商林立,水仙宮與永樂兩市場,如今連成一氣,連國華街上的店家也常被視作水仙宮市場的延伸,小吃名店雲集,是許多觀光客遊訪臺南的必到之地。
水仙宮與五條港附近最著名的小吃,當屬從這裡發源的度小月擔仔麵。
清末(光緒年間)南河港街的擺渡人洪芋頭,因為夏秋季節多雨多颱,渡船時會翻覆,無法出海,為撐過無工可做的日子,改善淡季的生計,便挑著擔子在水仙宮廟口賣起麵食(擔名以燈籠提字「小月」,民間亦指生意清淡為「小月」)。
隨著臺江逢地理上巨變,滄海桑田,內海港道淤積,終至不用撐船,洪芋頭也從副業轉為正業,專門挑擔賣麵,每天晚上從7點賣到10點,口碑開啟,生意興隆,意外的揭開了度小月擔仔麵的歷史。時光流轉,小小一碗麵愈陳愈香,如今,不但是臺南最具代表性的美食之一,也已成為國際媒體盛讚的臺灣小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