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文|高耀威 / 五洞堂發起人 】
有時候看到排隊很長的店,台南朋友會說那不是在地人的店,只有觀光客才會排隊,我移居台南已有十年,剛來台南時聽到這樣的話,會太過認真的以此為標準,但後來發現,某間在附近賣肉粽滷麵的店,其實它賣的粥超厲害的老店,大排長龍的都是在地人,在地朋友曾特地一大清早去排隊買給我吃,所以「排隊店在地人不會去」的這個說法,無法作為區分「在地人的店」的統一標準。

有一次與許多台南老師開會,討論正興街的事,其中一位老師說,聽朋友說正興街是觀光客去的地方,在地人不會去,另外有一位老師說,希望能打造出一個能吸引在地人去的地方,我聽完後一直想不透,到底什麼是觀光客會去的地方,什麼才是在地人會去的地方,要如何做到只有在地人會去的店?或說,這是一件做得到的事嗎?或者再說,有必要執著於去做到這件事嗎?

如果說移居十年算是落地的一個階段,我也算從觀光移居客,慢慢晉級成為在地生活者,比較可以從外而內,再從內而外的看待這些在地觀點,剛來台南時,台南朋友帶我走路逛巷子,路邊一間魚粥店,老闆總是臉臭臭的,朋友熟練的點餐,像是講密語一樣的告知避免讓老闆生氣的點餐法,我身為一個求學階段(台南學)的移居者,默默的在心裡記住,然後有機會帶來玩的外地朋友去吃時,也依樣畫葫蘆的像個學長般”教導”他們,把這當成一種進入台南的通關密語,那時我認為的在地人的店,符號包括「老闆臉臭臭」、「店小小什麼都有」、「有一兩道在地人必點的菜色」、「牆面長年燻黑,髒髒的卻有種歷史的痕跡的意境」,後來時光推移,台南越來越火,這樣的店也因為口耳相傳或媒體報導,慢慢淪為一些台南朋友口中「觀光客才會去吃」的店,以前客人三三兩兩,隨到隨有位置坐,若是突然爆紅成為排隊名店,也會被台南人列入黑名單,但這店要興要衰,可也不是老闆自己能決定,突然爆紅人家也不是故意的,在地人因為生意好外地人多,不再去消費,對店主對消費者來說,都是損失啊。

我在正興街上開設食堂,每天每天都會接觸各種不同的客人,算是可以客觀且理性的分析,至少就我店裡的客人,不全是觀光客,平日幾乎都是附近鄰居及台南在地的老朋友們,假日偶爾會有零散的觀光客來,但也不全然都是,記得十年前剛來時,正興街被說「連台南人都不知道那條街」,十年後被貼上「只有觀光客才會去」的標籤,也頗為無奈。目前看來似乎沒有一種方法教我們如何開一間「在地人會去的店」,事實上也無須去糾結於此,畢竟7-11或星巴克這樣的店,也是許多在地人的心頭好,甚至天天報到,反而像我這種外地人比較會特地跑去懷舊的柑仔店買蘋果西打,用一種偽文青的方式去復古。

身在台南這個城市十年,慢慢也懂一些眉角,由於府城人愛之深責之切,對在乎的事會很用力,每個人都有一套愛台南的邏輯,當初我從北部剛搬來正興街時,附近阿嬤跟我說話很兇我以為是討厭我,後來才知道是因為在乎。撇開那些因愛而生的偏見,台南是一個允許人們活出自己樣子的城市,好好的做自己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