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真善美戲院與台南百年影業
2024年7月1日晚上,台南真善美戲院突然在臉書上預告,將於8月1日熄燈。台南真善美戲院於2018年2月開業,座落在的中影公司延平大樓四樓,至熄燈為止,營運將近六年半,是台南市民觀看非院線、獨立及藝術電影的最佳去處,許多愛好電影藝術的台南市民得知此事,紛紛表示震驚與不捨。
說起延平大樓本身,其實也串起了台南人關於影像及表演藝術的百年記憶。早在1928年,「みやこ座」(宮古座)即在此落成,外觀跟東京銀座的「歌舞伎座」風格相當類似。宮古座除了提供舞台劇的表演場地外,也會放映電影,在日本時代與周遭的西市場、淺草商場、戎座、大舞台等,形成相當繁華熱鬧的商圈。
可惜宮古座在戰後,由國民黨的中影公司接收,更名為「延平戲院」,並於1977年拆除宮古座,改建為延平大樓,裡面有百貨公司及電影院。可是後來百貨跟戲院都經營不善,整棟大樓荒廢多年。直到2013年,政大書城進駐,五年後真善美戲院也隨之開張,一時之間閒置的大樓,成為了台南市民重要的文化消費空間。筆者也經常到真善美戲院觀賞獨立電影,看完電影之後到政大書城看書、買書,最後再到新美街吃宵夜,度過一個相當優逗的夜晚。
筆者跟許多市民一樣,聽到台南真善美戲院即將熄燈的消息時,除了震驚之外,也產生了一些疑問:去年政大書城一度也傳出要歇業的消息,是不是台南的文化消費人口太少,導致書店及藝文戲院支撐不下去呢?而市政府又能提出什麼政策,幫助推動台南的電影文化產業呢?

因此筆者參加了8月6日晚上,台南社區大學於政大書城舉行的「不止真善美:觀影與造影,我們還能做些什麼?座談會」,並協助演講側記。這場講座邀請到原真善美戲院經理廖介山,以及台南市文化局局長謝仕淵前來與談,並由台南公民智庫執行長黃建龍來主持。講座同時也有線上直播(影片連結),邀請所有市民一起來關心電影產業及台南文化發展。
廖經理的電影人生
廖經理回憶到,熄燈當晚,他一如往常在戲院走動。許多認識的朋友、不認識的民眾紛紛來跟他聊天。一邊聊著,一邊掉淚,過去六年半經營戲院的種種畫面,一直在腦海中迴盪,相當不捨。他對大家說:
這不是結束,而是下一階段更美好的開始;很多人都感謝我,但其實我更感謝各位一路以來的陪伴。
廖經理是雲林虎尾人,小時候非常喜歡看電影,剛好他的兒時玩伴家裡是開戲院的,所以可以跟著他一起進去看免費電影。那時候武俠電影比較多,他作夢都會夢到飛天遁地,有一個俠客的夢想。

而廖經理的外公外婆是台南人,小時候就經常在市區這一帶玩,這裡也充滿了他的兒時記憶。他記得以前這條路是逢甲路,現在是西門路(按:戰後西門路、小西門圓環以南為「玉泉街」,後改為「逢甲路」。1980年代後整條路整合為西門路)。
廖經理高中之後到北部、中部讀書。畢業後一開始是到保險公司上班,一路做了十幾年。後來認識了「海鵬影業」的總監姚經玉,毅然決然轉換跑道到電影業。海鵬影業是老牌的電影公司,初期都是作軍方的生意,例如辦軍中晚會等等。而姚經理本身是一名藝術家,對美學很有概念,經常到國外尋找優秀的藝術電影,眼光非常獨到。於是廖經理就在海鵬裡面,開始學習代理、發行電影,慢慢踏進了藝術電影及歐洲電影的世界,累積了相當多的經驗。
廖經理認為,電影的產業鏈看似簡單,但其實相當複雜,電影拍攝需要前端、後製無數人力,出品後還要發行、宣傳、安排檔期,這都需要非常精細的分工,每個環節包括選片,都是一項專業。
他在海鵬的時候,除了接觸到各國電影(特別是歐洲的電影),也有發行過國片。他們最早合作的對象是侯孝賢導演,他在2005年有一部《最好的時光》,女主角是舒淇,因為這部片而獲得了金馬獎影后;另外也發行了蔡明亮導演的電影,他經常半夜一有想法,就找我們去討論電影發行的事情,當時雖然很累,但卻是非常有成就感。他也曾發行過張作驥導演的《醉・生夢死》,因為這部電影的關係,輾轉又成為了演員鄭人碩的經紀人,總共做了五年,直到來台南為止。
台南真善美的園丁
後來中影公司有意在台南經營一間新的真善美戲院,走文藝路線,於是請到廖經理來接手營運工作。廖經理認為,台南真善美在經營上並不是特別困難,反而最艱困的是疫情期間。最慘的時候,一天來客數只有10人,真善美有五個廳,一天五個場次,可見幾乎都沒有觀眾。
戲院那時候不得已,只好縮減開支,辭退一些員工,因此廖經理有時候也要去站驗票。驗票可以第一線接觸到觀眾,他覺得是相當好的經驗。
關於真善美選片的方式,初期廖經理喜歡藝術片,但後來走中間路線,太過藝術、艱澀的電影就不會選,在經營過程中慢慢調整。只要是好萊塢以外的,都有可能會選到。像是很多歐洲電影,不屬於好萊塢、也不屬於藝術電影,卻能打動普羅大眾(其實好萊塢最早也是學習德國的商業電影模式)。當然選片的方向,也是會有小朋友可以看的電影,例如柯南的動畫等等,這也是一種經營策略,這樣家長就會帶著小朋友一起來看電影。

台南電影的未來想像
關於未來台南電影空間的想像,廖經理舉了台北華山文創園區的案例。華山文創園區在日本時代最早是釀酒廠,戰後變成了「菸酒公賣局台北酒廠」,但1987年酒廠搬遷,於是就閒置在那裡。1997年有一批藝術家認為廢棄酒廠是很好的表演空間,開始倡議將酒廠改建為藝文場所,於是1999年文建會開始設置「華山藝文特區」,經過二十幾年的經營,逐漸變成今日的規模。
廖經理認為,華山經營得很好,現在有電影院、表演空間、文創商場、展覽場,後面還有一大片草原,形成一個假日闔家休閒的區域,市民可以到華山聽音樂、看電影、到大草原去野餐。如果在台南有這樣的公共空間,就可以讓民眾更願意親近文化藝術,不是只有看電影而已,會有更多的藝文活動,會在這裡發生。
於此,筆者想到高雄的「駁二特區」,也是類似的案例。駁二原本只是碼頭的倉庫群,經過居民跟政府二十多年來的共同營造之後,現在已經變成了非常多元的藝術展演空間,許多大型的展覽、音樂祭、還有電影節,都會在此舉辦。

廖經理提到,其實展演空間不一定要是一個大型園區,像是愛河旁邊的「高雄市電影館」,像一個大圖書館,展示跟電影放映空間都相當良好。另外一間小而美的,是台中的「中山73影視藝文空間」,雖然只有一個放映廳,但空間相當舒適。更重要的是,他的交通非常方便,就在台中車站附近。
而廖經理個人認為,他在台南看到最喜歡、感覺最有潛力的空間,就是閒置荒廢當中的「新建國戲院」,它的門面很滄桑,很有九份的味道。新建國戲院建於1964年,原本是一般電影院,後來轉型為成人情色電影院,是許多台南子弟「轉大人」的場所。因此許多老一輩台南男性講到新建國戲院,都會露出一抹尷尬的笑容。但廖經理覺得戲院過去怎樣是無所謂,就看未來如何營運、使用。
而他在台南的這幾年,最大的遺憾是沒有跟「南方影展」合作。南方影展是南台灣相當重要的影展,2001年由南藝大音像藝術管理研究所師生所創辦;很好的契機,他們都在走自己的風格,可以朝這方向繼續走。而台南文化局的「in臺南・無影藏」活動,也是一個很好的模式,這都是台南市未來可以持續耕耘的電影園地。
最後,廖經理說,沒想到這一天來得這麼快,接下來因為工作告一個段落,他會先搬回去台北,但未來一定是會留在電影界服務。對於經營真善美的這一段時間,他除了感謝還是感謝,希望未來有人能繼續把台南電影文化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