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羅士哲 / 古意唸歌團團長 】
台南西港,每逢三年便有一次盛大的刈香(koah-hioⁿ),人稱「西港仔香」(sai-káng-á-hioⁿ)。浩浩蕩蕩的隊伍,三天三夜繞行香境內近百個庄頭。香境內的人們,對西港香的認同感極高。我曾在一次閒聊的時候提到,說西港香是全台灣最大規模的遶境活動之一,在坐的一個西港人立刻瞪著我說:「沒有『之一』。」

繞境的陣頭,都是香境內庄頭的庄民自行組成。有文有武,有浩浩蕩蕩的蜈蚣,有活潑熱鬧的跳鼓。我們今天要介紹的東竹林牛犁歌,也是其中之一。
我第一次到東竹林,是在夜間。那時是刈香前夕,各庄的陣頭,都已經「入館」(ji̍p-koán),開始練習。所謂入館,就是奉請陣頭的守護神,到廟邊的陣頭館中鎮守,守護督促陣頭練習。看到廟口人群聚集,館中微光閃耀,就知道香科在即。我騎著摩托車,過西港大橋後,沿著堤岸往東走。夜路漆黑,路燈不多,在昏暗中找到了往東竹林的路牌,切進小路,不久就看見廟口聚集了一群人。練習已經開始了。

我先到館裡去拜拜。東竹林牛犁歌,不同於一些歌陣以田都元帥(tiân-to͘-goân-sòe)為祖師爺。他們的祖師爺,不是人,而是牛,正是「黃牛祖師」(n̂g-gû-chó͘-su)!在館內,一張紅紙黑字,寫著黃牛祖師的名號,一旁正是東竹林牛犁歌鎮館之寶,牛頭。這牛頭,有超過一甲子的歷史,乃是從前庄裡的竹編師傅做的。東竹林人總愛說,有的歌陣是水牛,有的是赤牛,就東竹林這隻是真正的黃牛。東竹林牛犁歌的一切規矩和技藝,也就是黃牛所傳。這裡的歌,正港是「黃牛教个歌」。

館外,一群孩子們繞著牛犁,擺動身體。這些小孩清一色是國小的男孩子,身材大多不高。他們有人扮演女性角色,稱為「旦」(tòaⁿ),有的扮演男性角色,稱為「角」(kak),角去逗弄旦,旦含羞的欲拒還迎,角之間的互相爭奪,是牛犁歌一貫的劇碼。孩子們身後的大人,圍繞成半圓,形成一個舞台。有人高聲唱歌,有人演奏樂器,合奏著牛犁歌的曲調。這曲調,是屬於台南的歌曲,由台南傳至外地。現在在,牛犁歌陣卻逐漸銳減了。 牛犁歌有許多不同的唱詞和唱腔。東竹林唱的是「手扞犁尾割草藤/ 露梅愛哥無愛銀/ 錢銀較濟袂講話/ 愛欲親哥來做伙」(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as8oJpfYQ),有些陣頭唱的是「正月算來人起工/ 正手添飯倒手捧/ 爸母生咱無路用/ 生咱一个做長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MWxIVq3yoE)。後來翻唱的流行歌,則又由許丙丁先生填上「頭戴竹笠仔遮日頭/ 手牽犁兄行到水田頭」(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NOyAa6GkvY)等等歌詞,曲調也與原本陣頭的唱法完全不同。少了些草根味,多了點精緻感,各有風味。住在台南的大家,不妨聽聽看,這些黃牛教个歌,聽起來是什麼感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