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禾/文字工作者
台灣的半導體產業近年受到國內外重視,產業聚落與周邊生活環境在水、電、土地等資源的競合也浮上檯面,近年仍持續有廠商進駐的南部科學園區台南園區(南科台南園區)首當其衝。為此,台南社區大學成立「社會溝通小組」,嘗試在重大公共政策正式出檯前,摸索出可行的社會溝通機制,並於4月13日舉辦「從能源規劃配置,到南科區域治理與發展想像」的公民論壇。

「社會溝通小組」透過客廳會、田野調查與環境講座等方式蒐集到了各種對於南科的意見與提問,空汙是許多在地居民首要關注的問題。台灣的空汙問題雖然持續改善,不過雲嘉南空品區受到地形、風向與大型排放源的影響,在懸浮微粒(PM10)、細懸浮微粒(PM2.5)與二氧化硫(SO2)的濃度都居全國之冠。

環境部將各種汙染物的濃度,以其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程度,分別換算出不同指標值,再以最大值作為當日的空氣品質指標值 (AQI),數值超過100將對敏感族群不健康,超過150則對所有族群都不健康,以2023年的數據來看,善化站總共有26天超過100,2天超過150,全台平均21天超過100,1天超過150。
工廠、電廠湧入南科
盤點南科周邊的產業聚落,台南園區以台南市新市區、善化區與安定區為核心,已經完成一、二期開發,目前正在進行第三期開發;與南科僅一路之隔的是「樹谷園區」,新市有工業區與產業園區,遠一點還有山上工業區,南邊的永康有產業園區與科技園區,西邊有位於安南區的新吉工業區與和順工業區,北邊則有麻豆工業區。

這些工廠深深影響台南市的用電量。根據工研院「懂能源」網站統計,台南市於2023年全年用電為328.2億度,排名全國第二,僅次於台中科學園區所在的台中市;不過工業用電量約為250億度,排名全國第一,佔比為全市用電量的76%。台南市與台北市是六都當中唯二用電成長的城市,台南市又以工業用電的成長最高,在產業聚落不斷擴張的狀況下,未來的用電需求將持續上升。
「懂能源」網站的數據也指出,台南的太陽光電加上曾文水庫水力發電的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僅次於彰化縣,排名全國第二,但基載電力僅有目前有位於山上區的森霸民生天然氣廠與奇美與官田工業區內自己自用的汽電共生機組。根據經濟部能源署的統計,台南市內2023年區域供電約90.3億度電,還有約240億度用電來自其他區域。為此,不少能源業者在台南投資興建電廠,又為了減少供電流失,多半選址在南科台南園區周邊。
「台南應該是今年會超過台中。」經濟部能源署副署長吳志偉指出,目前有些工廠在蓋,還有些尚未運轉,所以發電量為繼續成長,台南每年用電量成長4.7%,卻有超過3分之2的用電來自其他地方,而電廠在興建時會盡可能選擇距離用電需求較近的地方,所以南科台南園區附近的燃氣電廠需求因此而生。
根據經濟部公布的2022年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位於山上的森霸電廠二期預計將於2024年上線,森霸電廠一期的2部機組在2004年就開始商轉,居民擔心有天然氣管線老舊的問題;2026年起,台灣每年都有新增燃氣電廠的計畫,而目前南科台南園區周邊就傳出有九崴電廠與寶椿電廠的設置計畫。
九崴電廠的選址一度從安南區、安定區交界的台灣歷史博物館附近改至南科台南園區西側的樹谷工業區,不過至今尚未拍板定案,後者則欲興建在鄰近曾文溪、善化六分寮內的台糖土地上,但尚未取得台糖的土地用地許可。「我們的生活就是完全被工業區包圍了,這讓原本空汙就很嚴重的問題就會雪上加霜,如果加上電廠呢?」善化種子書屋店主戴金蜜這樣問。
居民擔憂空汙雪上加霜
戴金蜜具體指出了她的3大憂慮,首先從區域來看,雲嘉南地區因為地形空曠使得汙染物容易累積,南科台南園區周邊鄰近又有許多工業區,他很擔心在原本空汙問題將在地形與電廠、工業區的汙染排放加成下更為嚴重,「我們在秋冬的時候基本上是看不到藍天白雲的。其實我都很想問小孩子,你們知道藍天白雲是什麼嗎?他們可能以後畫畫的時候,台南的天空都是霧茫茫、灰色的。」
視野縮小到南科台南園區周邊的電廠與產業聚落,戴金蜜對於燃氣電廠排放的氮氧化物(NOx)與工廠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的交互影響也有所疑慮,NOx與VOCs可能形成臭氧(O3),至今沒有相關的空汙合併模擬評估與健康風險評估。根據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網的統計,善化站近10年來的各種汙染物濃度普遍呈現下降趨勢,唯有臭氧不減且近年有微幅增加狀況。
-3.jpg?resize=1024%2C726&ssl=1)
根據南部科學園區管理局歷年公佈的永續報告書,VOCs排放量雖在2018年高達1041.6公噸,不過2019年至2021年都沒有超過500公噸,至2022年又飆升至936.8公噸;NOx的排放量則是幾乎逐年上升,自2018年至2022年,從每年199.9公噸增加至447.9公噸。VOCs包含許多致癌物質,可能傷害肝臟、腎臟與神經系統,NOx則可能會刺激眼睛、鼻子、喉嚨和肺臟。
長榮大學綠能與環境資源學系助理教授蕭旻娟在「社會溝通小組」所舉辦的「環境講座」中分析,平常大家經常聽到的NOx、PM10是原生性汙染物,但是NOx與VOCs經過太陽輻射將會成為O3,成為衍生性汙染物,地面附近臭氧濃度過高將對粘膜產生影響,眼睛、喉嚨與呼吸道都有可能乾澀。不過她也提醒,這是美國的研究結果,台灣目前還沒有本土的臭氧研究。
而從大家的日常生活來看,戴金蜜也提到,南科台南園區目前的就業人口有9.3萬人,待周邊開發陸續到位,就業人口預估超過10萬人,不過園區周邊除了火車站之外,公共運輸並不發達,大部分人都是透過私人運具移動,「工業區內也有大貨車、大卡車、油罐車、聯結車到處跑,比一般車輛汙染更嚴重」,移動汙染源造成的空氣汙染不容小覷。
善化誼仁診所醫師李姿誼表示,對人體的影響不只是「有」或「無」,而是風險值,她是3個孩子的媽媽,診所的病患也以年輕群體居多,而兒童在身心健康上一直是屬於易感族群,且還有許多新興汙染物對人體的影響仍處於未知狀況,這些評估不應該只是以開發當下的狀況為考量,而應該長期追蹤居民們的身體健康,才能讓民眾更放心。
接地氣地公開監控數據
不論是體感上「霧茫茫的天空」,或是對於燃氣電廠與工廠空氣汙染的擔憂,都凸顯了科學研究與證據的重要性。究竟該怎麼做呢?
長期關心科學園區發展的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林彥廷指出,對許多居民來說,最有感的是空汙和異味。新竹市政府與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就曾合作執行周邊高峰里的異味科技監測專案,台中火力發電廠則是委託非政府組織進行「環境空氣品質平行監測」。林彥廷詢問,台南市政府對於南科台南園區周邊是否有異味監測規劃。
台南市環保局長許仁澤坦言,大家的確比較在意異味,也令市府頭痛,過去工廠設立後的確沒有被要求要持續監控異味,在目前的汙染源管理上也因為來源、成因複雜,每個人感受不同而難以掌握,正嘗試使用微型感測器輔助。他也建議民間可以指認特定汙染源或區域,市府願意在附近多設置監測點與微型感測器。
許仁澤也提到,開發案件通過環評後,必須依照環評承諾持續提供環境監測資料,南科台南園區持續蒐集相關資料,定期公布報告結果,只是一般人可能無法理解數字的意義,因此必須研議如何讓資料更公開、更容易讓民眾理解,市府願意與科管局合作「把民眾拉進來,希望我們都一起參與,一起監督。」
空汙合併模擬評估提供科學證據
另一方面,林彥廷認為,台南市政府應負責任地進行空汙合併模擬評估,並納入南科台南園區內的半導體工廠、鄰近工業區的供應鏈擴張以及台南市新設燃氣電廠等因素,後續必須針對可能的空氣汙染、水汙染與土地汙染進行健康風險評估,這部分的經費可能需要國科會南部科學園區管理局、台南市政府或台南市區域立委等單位共同思考。
根據〈科學園區管理局補助地方政府建設經費處理原則〉,各科學園區管理局配合所在的地方政府需要,必要時可編列預算補助地方建設,包括交通、警政、消防、環保、教育、文化、醫療、都市計畫等設施之用,但僅限應用於園區邊界或設施向外延伸3公里範圍內的區域。林彥廷認為,應以空汙合併模擬評估或健康風險評估為基礎,找出受影響的區域與對象,突破既有補助的範圍限制。
除了戴金蜜提到的空汙合併模擬評估與健康風險評估,林彥廷另外指出後續健康檢查與照護計畫的重要性,必須讓居民了解身體健康是否受到周邊開發案的影響,並思考將空汙合併模擬評估的結果作為電廠開發的重要依據,列為地方政府核發民營發電業廠商同意函的前提之一,這樣才能去保障居民的環境權和健康權。

對於民間人士的提問與建議,台南市副市長趙卿惠當天明確回覆「把大家的意見帶回去,回到市府裡面討論。」目前台南市政府已經發包「空汙合併模擬評估」項目,7月起將啟動期初專家諮詢會議來確定模擬條件與邊界,過程中開放民眾、第三方專家參與,預計今年底完成。這份結果未來也有可能成為南科台南園區周邊交通、環境補償、都市規劃與孵化的開發計畫的參考資料與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