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文|邱勤庭 】
如果說神是觀察者,二百多年來與神對話的住民,開創新生活日子裡其實是與人對話,與自己對話和創建移民新生活過程。
十八世紀末,從福建泉州家族祠堂迎來行館的媽祖和玄天上帝神尊等,祈求航海安渡黑水溝,庇佑在五條港和老古石街落地生根、平安開枝散葉。原為供來自家鄉宗族移工、移民暫住行館,定居新住民感恩之餘集資修建行館,成為五條港北側四聯境四大廟宇。
主神不同,但前殿的太子爺、供桌下造型各異的虎爺和側殿的土地公、註胎娘娘等神尊,各司其職的不同分工,猶如移民社會的結構型態。老街區古廟都不大,但歷史久遠、不同年代佛像或香爐等,幾乎都被保留下來,建築、佛像與空間之美,的確令人驚艷。
進兌悅門內即是供奉石獅的石獅公館,1812年道光年石碑置放石獅公館側,載明老古石街與建廟由來與捐款細項,不難理解老街移民對故鄉「石獅」的想望與感恩。
福建石獅移民,1736年從自家祠堂供奉分火來的玄天上帝在甕城腳建集福宮,不同村的蔡家分別迎來行館祭祀的玄天上帝,在佛頭港的蔡家行館創建聚福宮(1849年)與崇福宮(1882年)。
互不相識的兩村蔡家人,多次因港區碼頭挑貨爭奪引發械鬥,並驚動官方出面制止與立碑禁止。盡管五條港早已淤積或填平於歷史街區民宅內,出自歷史事件的「蔡拼蔡,神主牌弄弄破」,至今仍是街區朗朗上口的俚諺。
玄天上帝在清朝前是知名水神,左右護衛造型仍是令人眼睛一亮的趙、康元帥。老街區三間廟的兩元帥百年來衣服配件早已鏽蝕,百年木刻佛頭與手功成身退的被留下來並重新整修後,裝進玻璃櫃回到供桌上,神情依然令人印象深刻。
清代開始漸由媽祖護佑勇渡黑水溝移民與商賈的任務,老街區裡不變的是都是路衝廟。和老古石街銜接的媽祖樓街,最北端的媽祖樓建於1755年修建媽祖樓,除了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二樓的媽祖神龕紅色微光提供漁船安全定位方向,也成為信仰中心,也是日前台灣電影的場景。
媽祖樓在2001年一場災情慘重的火災後重建,直到 2007年完成。原來洗石子龍柱移至後殿,前殿拜樓四支大龍柱變成雕塑鑄銅,建廟至今的石碑保留後廟內,詳述二百多年前集資捐建的船號,還有包括為數不少的細項開銷,包括令人莞爾的檳榔。
虎爺幾乎各廟都有,造型動作各異其趣,是廟中神明的腳力與先鋒,也是民間傳說中換錢水地方,也保佑小孩平安以及財運順遂。崇福宮註胎娘娘印證先民醫療資源缺乏,護佑胎兒的神蹟。
易淹水的老古石街甕城下,祀奉媽祖的金安宮重建後拉高一層樓;集福宮加高地板,收編傳說故事的馬將軍,買下府城知名的三大富商宅的勵園,還有一座供奉石獅的石獅公館;崇福宮隨著佛頭港淤積與戰後開路而南北轉向;聚福宮大幅縮減廟地,近年來管委會名單出現年輕和留學歸國的成員。
新世紀的台灣動態變化快又大,2021年最新統計資料指出,每六個新生兒就有一個是混血或新移民二代或三代。多元文化認同難免淡化了各種歷史書寫,而世代一直改變,與神對話過程中新舊移民的開創、互助精神,依然存在島嶼的隱形抽象港區和歷史街區裡。 人總是有新的山岳要攻頂,透過奇妙的生命過程,創造出自己更新的生活。我們究竟是誰?當下很重要也或許不重要,生活中與自己對話終將發現通達的神,其實是開放的神,也是詼諧幽默的神,始終在每個人心中對話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