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文|李宜陽 / 南吼小組成員 】
南風起
南吼的夢,是自更南邊的高雄梓官蚵子寮所點起的一把火。在南吼之前,高雄梓官蚵子寮的居民們為了讓故鄉在地圖上留下一抹光彩,讓人們重新注意到這個漁村的生命力並引起他們興趣,讓他們自發性的進一步認識蚵子寮,因此便自力舉辦「蚵寮漁村小搖滾」,希望透過音樂的渲染,讓人們回到家鄉來,這股力量,相當純粹。
而先期的南吼成員也在因緣際會之下,參與了這場盛事,使得這股力量,如波浪傳遞,也為安平帶來了日後的南吼音樂季。
在地氣口
先期的南吼成員受到了蚵寮漁村小搖滾的啟發,回想自己所居住的安平,雖有深厚且多元的文化,但在商業氣息侵蝕及公部門偏愛特定元素的景況下,其餘具有特色的文化元素卻被忽略,而且官方民間主辦的各式活動,真正是為了服務在地居民的卻寥寥可數。

因此成員們便著手準備,要在安平舉辦一場給自己與在地居民的音樂會,而怎麼開始呢?既然是要服務在地人的,就先由重回舊部落的網絡著手,由於老安平人的生活大致繞著廟宇打轉,所以我們第一年就從角頭廟出發,並介紹角頭由來及故事,讓外地人知道安平的過去的領域區分是以角頭(祭祀圈)做為區隔,只是因現今行政轄區劃分,使年輕一輩對角頭之觀念逐漸淡薄,有種屬於安平人的氣息逐漸消失的感覺,而人若忘了自己的出身根源,是件令人憂傷的事,因此也期望在地年輕人在這過程中能夠找回自己在安平的定位,與土地重新連結,以出身安平為驕傲。
而每年小南吼演出的場所亦有其背後意涵及脈絡,第一年的角頭廟代表了各個社區,第二年的公廟則是往上拉了一個層級,代表的是安平本身,第三年始往新安平(五期)擴展,隱示了安平近代的發展,第四年的廟宇代表鲜為人知的安平王船文化以及第七年的天主教象徵多元的宗教活動,透過南吼的舉辦,一併介紹安平的各種文化、歷史、鄉野奇談。
出境交陪 換帖結盟
而在南吼的第五年(2017)的立夏之日,我們走出安平,向府城的街區組織(米街、正興街、銀同社區、信義街)放帖交陪,並在府城四聯境媽祖樓的眾神見證下,由各街區代表以擲筊杯的方式決定值年爐主的順序,輪流主辦南吼交陪境的相關活動,希望在不同特性的街區組織交互激盪下,能迸發出更有趣的想法及作法,讓這類由民間自主發起並與在地連結的活動能夠更普遍性、常態性地舉行。

柔性的社區營造 尋找地方自明性
當前臺灣多數的社區營造多是以可見的硬體設施為主,而且由於預算經費年度規劃的緣故,所以大多以短期的計畫為多,另隨著主政者的更迭,常使計畫成了散落的片段,無法延續。
但實際上,社區的生活層面、地方的文化是需要長期的累積,就像臺南悠閒慢活的節奏是這四百年來累積而成的,並非短短三兩年即可見到成果的,即便像南吼目前雖已將至第八年,但仍算是在初發萌芽的階段,而且需獲得在地居民的認同,才能進一步的引發他們興趣並加入,才有延續下去的機會。
而組織的組成也是個重要因子,南吼小組的組成多元,雖然各人的職業背景不一樣,但大家均是安平土生土長或是來此工作、讀書進而根著於此,並且熱愛這塊土地,大家都是靠著熱情來做這件事,不為成就個人,而僅是希望在安平這個最古老、臺灣發展最早的地方,能夠有一個為了服務在地人的活動,並藉由這個活動將安平的廟宇角頭故事、常民文化推廣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安平除了老街以外,還有更接近居民生活各種不同面向的安平,而更重要的是讓那些源自安平的人們重新的認識自己的故鄉,重新的喜愛上她。
因此,南吼如同軟體形式的社區營造,透過長時間的積累,認識從這塊土地、從常民生活中長出來的地方特色,在當前因為大量資訊、文化流動而漸趨同質的世界中,找到屬於地方的自明性,展現地方特色。
未來 南吼會是?
而南吼在未來會繼續演變成什麼模樣?無人知曉,南吼本就是自然現象,消長與否,順其自然,就像南吼的活動本來就未有拘束形式或規模,由在地發起的精神才是重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