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街頭巷尾 偕行社到鴨母寮之明治分市場

偕行社到鴨母寮之明治分市場

by 家永 實

大隱於市的街屋們 – 迷宮街巷篇系列【 圖文|NaNa通 】

台南公園東南側臨公園南路對面,幾棟老屋被透天厝遮蔽,其中一棟有兩層高,二樓裝飾馬賽克面磚,入口是圓拱狀 (圖一),幾棟老屋原日本陸軍台南偕行社的建築群,當時作為軍方俱樂部使用,偕行社「偕行」兩字的由來,出於詩經《秦風.無衣》中的一段內容: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有「共同前行」及「一同行軍」的意義。在日本時代所拍攝的照片中,可見偕行社的優雅環境(圖二),如今本建築群正在進行修復。  

圖一
圖二

        
    偕行社與台南公園東南側一帶,在清國時代是府城大北門入城後,稱為市仔頭的場域,此處也是米商的攤販場所,日本時代則劃為北門町區域之一,偕行社南邊的巷弄,留有幾棟的日本宿舍,其中有間衛屋茶事,業者將木造宿舍整理成日本傳統町屋的樣子,有窗手摺(扶手)、切子格子(木格柵)等元素(圖三),穿過富北街,有三層樓長屋型的透天厝(圖四),陽台以弧帶狀及方形構成,具現代的視覺感,沿公教大樓與公園國小北側,左轉來到公園國小的正門,廣場上是建於日本時代的紅磚校舍(圖五),大門旁有回應學校歷史的刻碑,上面有原日本時代校名「はなぞのしょうがっこう花園小学校」(圖六)。

圖三
圖四

圖五
圖六


    取道總爺老街及崇安街往鴨母寮方面走,清國時代總鎮署位於今日的台南轉運站一帶,這條路被稱為總爺街,老街上雖有些閩式老宅,但多是現代建物,一棟九宮格深開窗天厝,造形對於防西曬相當實在(圖七),另一邊巷子可以觀察到有俗稱三層肉門牆的老宅(圖八)。通過忠義路三段進入裕民街、北華街當中的曲折小巷弄,在某個小巷交叉口,有一支俗稱水協仔的手壓式幫浦:手押しポンプ,標示津田型(圖九),這是津田喜次郎在日本廣島利用物理原理發明的汲水設施,有津田式(日本製)、津田型(台日合製)、津田牌(台灣製),他的後代津田泰司及津田哲亦多次來台灣,紀錄家族所發明的這個民生產品。

圖七
圖八
圖九
圖十
圖十一


    位於北華街170巷2號的台南循理會(圖十、圖十一),是基督教新教美國衛斯理教派一支,早期在中國內地宣教,戰後輾轉由香港來到台灣繼續傳道工作,拓點到了台南。台南循理禮拜堂,由司徒華牧師夫婦的兩位女兒-瑪麗及衛美於1965年所獻,空心磚襯底十字架立牆,火頭磚鋪面及開窗、,建築帶有強烈現代風格的非對稱構成,一樓為副堂及辦公室,二樓禮拜堂一如新教精神,空間配置簡潔(圖十二),特別的是圓弧講台的椅子下方設置有洗禮池(圖十三、圖十四)。

圖十三
圖十二
圖十四


    裕民街有一中央棟及兩翼構成,中軸表現的綠色屋宅(圖十五),周邊另有波浪陽台的老屋(圖十六),都是附近具特色的街道風景。

圖十五
圖十六

日本時代稱明治分市場的鴨母寮市場,早期德慶溪在此處蜿蜒適合養鴨因而得名,附近的江家合院保存完整,目前由海漾風華經營,為一處適合休憩的文化空間(圖十七、圖十八),走出市場來到成功路,對面的單邊方形空心磚透天店舖宅,以非對稱手法形塑表情(圖十九)。

圖十七
圖十八
圖十九

赤崁東街上建於日本昭和時代的陳一鶴宅,偌大的庭院及中軸穩重的建築表現,很難不讓人不注意,後方塔樓設計,用於維修屋頂相當便利(圖二十、圖二十一)。

圖二十
圖二十一


    偕行社到鴨母寮市場,從早期的軍事設施與常民生活場所連結,而今軍事氣氛已不在這個場域,鴨母寮市場的早晨依然商賣熱鬧,府城人們在傳統與變新中,依然思索自身的定位。

圖二十二_ 2021_大隱於市的街屋們-迷宮街巷篇_偕行社到鴨母寮之明治分市場_見學地圖


 

0 留言

相關報導

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