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隱於市的街屋們_台南溪北篇
新營之名始於東寧明鄭時期曾屯營在今鹽水區舊營里設鎮屯田,之後東發展出去,大約在今日新營東邊中營里區域,新設屯營順著以「新營」為名。
此地原是洪雅族哆囉嘓社生活場所,而清國時期到日本時代初期仍為小村庄,西邊的鹽水港(今鹽水區)與東邊的店仔口(今白河區)皆比這小村庄繁榮許多。到明治41年(1908年) 全線完工的縱貫鐵道設車站於鹽水與白河之間的新營,至此新營才慢慢發展成為區域中心。爾後設立台南州,其下有新營郡,鹽水與白河反由位在新營的新營郡役所管轄,直到今日,新營仍為北台南(台南溪北)的區域中心。
新營城市發展是在日本時代中期開始,由昭和14年(1939年)新營街管內略圖,可以發現她的街路規劃竟和台南相似;新營站前有圓環多條放射狀道路,本通り連結到新營郡役所附近圓環,對比台南站圓環到大正公園所在的台南州廳的確相當有既視感。以「新營本通り,散步紅豆麗(本通り)」周邊,我們也將發現新營街路的新面貌!

首先是現代風的新營車站(圖1),早期外觀是昭和年間所建相當有氣質的和風站體(圖2),一直使用到終戰後1970年代,站體於1976年改建為今貌。民族路上新營社區大學對面巷子有劉吶鷗洋樓舊址(圖3),洋樓已拆除。日本時代的劉吶鷗活躍於上海的文壇、影壇,備受矚目。接任汪精衛政府籌辦的「國民新聞社」社長後,1940年在上海被刺殺。


沿文昌路近中山路圓環可見終戰後所蓋新營福音堂,強調防曬機能的面東大面積空心花磚立面 (圖4)。文昌路對面中華路左邊原有新營武德殿(圖5)已拆除,右邊台南市政府警察局原是新營郡役所舊址(圖6)。民治路與中正路交叉口的南瀛綠都心公園到新營醫院,過去是新營神社的舊址(圖7)。民權路上的新營天主堂終戰後1958年,費宥諒所設計,方形構造的入口鏤空鐘塔組合方形量體聖堂(圖8),當時極具前衛,現在仍不退流行。






中山路、復興路、延平路匯集的點,在地俗稱交通台是市中心對鹽水、柳營的聯絡樞紐,周邊有不少可看的建築,精美垂直裝飾條連棟(圖9)、新營第二市場入口-中式簡化屋頂造形西式倫巴底帶飾帶牌樓(圖10)、位於交通台的新營神社銅馬(圖11為舊照),中山路上現代風格的沈內科(圖12),二二八事件的受難者沈乃霖開設的診所。



中山路圓環是一位二二八事件的受難者黃媽典醫生犧牲之處。圓環旁原販賣糖果、餅乾、飲料的冰菓店的新珍商店(圖13),建築仍在現為水餃鍋貼店,終戰後蓋的第一銀行新營分行(圖14),為中軸表現方形量體建築,輔洋風壁柱裝飾在中山路圓環顯氣派典雅。


台南溪北大城新營,雖年代不久遠,加上糖廠、紙廠、生藥工廠產業串連街路建築人文,值得人們探索深究。
*新營本通り,散步紅豆麗見學課程圖資(圖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