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隱於市的街屋們系列【 圖文|NaNa通 】
清國時期由臺灣府城的小南門入城,城門接連著大埔街,臺灣與日本的乙未戰爭後期,蘇格蘭宣教士巴克禮牧師,受府城仕紳之託,取道於此,出小南門至二層行與日軍議和,這條街名仍實存於現今。順著街道來到開山王廟,這裡是府城七丘之一的山仔尾,也是城內南側溪流福安坑溪的發源地,乾隆初期著名的郡中八景之一曰五層秀塔,即秀峰塔也在此附近,塔的位置約在今臺灣銀行臺南分行之處。日本時代,日人將開山王廟改為開山神社,並開闢了開山路,路旁則滿植金龜樹,戰後開山神社連同原福州式廟宇一併拆除改建為現今北方宮殿式樣貌,而今,現代建築在如此歷史記憶堆疊場所,好似理所當然般演繹出傳統語彙,集中在這似一個個老者的金龜樹旁。

戰後開山神社改稱延平郡王祠,並於1964年由賀陳詞改建完工,除祠堂及中式庭園之外,南側另建鄭成功文物館(圖一),本建築原設計為三個方形組成,量體間各有廊道結構及水池(圖二),以中軸式對稱接連。方形幾何塑造的建築外觀,為現代主義特徵之一,設計者卻在牆面還有內裝,導入中式傳統語彙、意象及建材等,一種西學為外,中學為裡的建築型態於焉而生。左右兩棟展覽室外牆以清水磚為鋪面,簡化之中式水泥挖磚,挖磚中點綴釉綠花磚,分布於入口的中央棟及左右兩棟中軸處,簡約中式水池庭園造景,下方水池由外側到室內樓梯間,再連貫至後方天井處(圖三)。




中央棟二樓有一水泥方磚疊合之牆板造形(圖四),挑高大廳上方為透光格子樑屋頂,原覆蓋藍色壓克力光罩(圖五)。本建築整體場域氣氛,強烈展示設計者對於薰陶自身的中國傳統與西方現代思維,透過文物館建築,將這兩者的並存進行了一場歷史對話般。
討論開山路的中華聖母主教座堂前,須回溯一場天主教的會議:梵諦岡第二次大公會議於1962至1965年,准許各地區在聖事、禮儀等,可使用當地的語言、音樂及藝術表現,在臺灣的天主教遂開始進行所謂中國化,此一背景時空下,產生這樣一座中式氣氛濃厚的教堂。本建築由羅光主教構思,永寧建築事務所范紀明工程師施工,興建於1964年,教堂外觀為中國北方宮殿式(圖六),主要由六角形挑高大廳及重簷四角攢尖頂構成,其上置拉丁十字架,外牆覆前黃色溝紋面磚及釉綠花磚,室內中央走道的地板以磨石子製作中式圖樣(圖七),六角大廳由四根大柱支撐屋頂,平面為聖壇居中的巴西利卡式,聖壇後方的馬賽克聖母像,為新營方濟會的德國樂根修士製作(圖八),中央塔主要作用是為聖壇引入自然光源(圖九),告解室區域以傳統月門呈現,一旁有旋轉梯通往二樓聖詠團座位之處(圖十、圖十一)。觀察本建築,第一,以現代鋼筋混泥土技術監造,第二,形塑中式傳統外觀建築,第三,再作為所謂西方宗教使用,在三種不協調的意象,設計者在其中依需求及作用處裡,形成中學為外,西教為裡的詮釋。






教堂旁有府城名人,張有忠律師的兩層樓舊宅,現為天主教辦公室,宅第外觀無過多裝飾,簡約俐落,主建築連接一半圓形露臺(圖十二),屋頂下方的雨庇,同時是集水槽,可見兩用一體的建築巧思(圖十三)。對面三層樓的天主教教友活動中心,斜屋頂下設置橫跨整棟的長雨庇,並開窗再以垂直水平交錯,形塑的二道雨庇,樓梯間有方形小開窗,左側外牆以洗石子鋪面,並以壓條製作燈塔圖樣(圖十四),上述觀察,這些皆有現代建築思潮及宗教術表現在當中(圖十五)。




回到開山路兩側,一為中華聖母主教座堂,一為鄭成功文物館,兩棟戰後現代建築,建築表現產生內與外相互對調的情況,因著自身對的身份定位,融合、妥協及堅持,在金龜樹旁透過建築娓娓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