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街頭巷尾 台灣第一所中學長榮中學*南台灣第一所女學長榮女中

台灣第一所中學長榮中學*南台灣第一所女學長榮女中

by 家永 實

<大隱於市的街屋們-經典校園篇>

【 圖文|NaNa通 】

台灣府城大東門與東牆垣外,坐落兩所西式學校-清國末期由基督教英國長老會傳教士來台後,所設立的長老教中學校及長老教女學校,即今日之長榮中學與長榮女中,標誌著與當時不同的漢學書院、私塾,西方現代化教育開始萌芽。

關於長榮女中,1879年清國時期台灣第一位的牧師宣教師李庥倡議設立女學,但李庥因瘧疾病逝台南,葬於高雄,李庥的夫人伊萊沙決定留在福爾摩沙,繼續教會的教育工作。伊萊沙因為生病,向教會申請退休離開臺灣,在「新樓女子學校」(長榮女中前身)尚未成立前。新建女學的工作,則由隔年來台灣的朱約安與文安兩位宣教士接著辦理。

圖1

日本時代大正年間1923年,女學改地興建「紅樓」(圖1)為本館及講堂,建築為屋頂中央有圓頂八角塔、中有花園的ㄇ形平面,屋頂是日式屋脊與紅色仰合瓦混合構成(圖2),校名改為「長老教女學」。紅樓大門旁2006年底設置「女性文化地標」(圖3),闡述當時入學首要條件就是放棄漢人纏足習俗,結合女學與放足,是台灣戒纏足的先行者的意象紀念。

圖2
圖3

在長榮女中校園的一隅,有一座戰後1954年興建的紀念禮拜堂(圖4),為「杜姑娘紀念禮拜堂」。女宣教師杜雪雲姑娘是長榮女中學教師兼傳道,是蘭大弼醫生妻子高仁愛醫生的阿姨,二戰期間她轉往新加坡由英國長老會設立的宣教中心工作,在日軍攻陷新加坡後,被俘送往女子集中營,最後輾轉到蘇門答臘集中營。

圖4

杜雪雲姑娘由於缺乏醫藥、食物且過度勞累,於1944年聖誕節後兩天,27日中午病逝於蘇門答臘集中營。二戰結束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為了紀念她,在長榮女中建築這座「杜姑娘紀念禮拜堂」。

圖5

由長榮路二段120巷可通往長榮中學的舊正門入口,巷中有疊弧細柱的連續透天厝(圖5),是現代民宅值得觀察的區域。

而號稱台灣第一所中學「長榮中學」,在清末1885年,由英國長老會選定府城辦學,初期「長老教中學校」校址在二老口街(今萬鍾社區的衛民街口)。

日本時代大正年間1916年,校區遷入城東外現址,昭和十四年(1936),立案改名為「長榮中學」,趙天慈校長所言「長榮」,典出史記「子孫長榮」,正合子孫眾多(即桃李滿天下),校運長久繁榮。(節錄國家文化資產網 )

圖6
圖7

長榮中學光鹽學舍舊稱西學寮(圖6/Wikipedia),還保留著洋風山牆,附近也矗立光鹽路碑(圖7),光鹽學舍接連舊稱東學寮友愛學舍。

圖8
圖9
圖10/Wikipedia

台南長老教中學校講堂(圖8、圖9)建於大正五年(1916),原為紅磚混木造,後為磚混鋼筋混凝土建築,壁面以灰泥粉刷;為閩南式歇山屋頂,覆紅色仰合瓦,現為水泥瓦。二樓簷口以順砌為十字符號飾帶,一樓簷口以菱形砌為菱形飾帶。建築兩翼為衛塔,四坡屋頂、「雉堞」簷牆,且有如意磚雕的壽字花磚通氣孔,原有設百葉窗。山牆面有長中校徽圖案。(節錄國家文化資產網 )

校牧室原為校長宿舍(圖10/Wikipedia),一二樓以外廊作半戶外空間,外廊樣式(陽臺殖民樣式)建築,屬特色之「閩洋折衷風格」。

圖11

步出舊校門的長榮路二段32巷有間「豆ㄦ咖啡」(圖11),建築在店家細心維護下,呈現戰後現代民宅的典雅美感,咖啡香漫在宣教士努力的西式教育場所,由台灣人承接著在這綠意盎然的舊學道。

圖12


*台灣第一所中學長榮中學見學圖資(圖12)

0 留言

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