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 郭珈君
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與社大合作的信義街區課程教案來到了第二堂課,這次主題是『喵喵遊戲日』,互動對象設定為家中育有0-3歲幼兒親子家庭,在這次教案中,有別於第一堂課程3-5歲孩子有足夠的詞彙能力在語言上做互動,嬰幼兒階段的孩子,我們將重心主要放在建立親子間親密連結的肢體互動上,以及提供五感上的探索。

我們以律動歌曲開場,帶領孩子與家長共同起身動一動暖暖身,這時,在主帶活動夥伴帶領同時,她的孩子也會於前方和媽媽互動,同時是講師也是媽媽身份的夥伴,如何在孩子需求與授課現場可以順利進行是很挑戰的事情,但也透過現場夥伴協力與示範,讓參與的家長理解,課程教案所要傳遞的並非讓孩子習得才藝、技能,而是透過教案作為媒介讓家庭看見我們想實踐的親子友善,是可以透過夥伴間協力,以及停等聆聽孩子需求去協助的。課程設計上我們有別於坊間流程式的活動輸出,而是創造場域讓親子家庭在沉浸式氛圍中能感受到被支持與協助,而非為了進行活動秩序將規範強加諸幼齡孩子讓親職參與活動時產生心理上的壓力。

此次導讀繪本是以觀察貓咪肢體動作為主,大家是否觀察過貓咪會有哪些動作?為什麼呢?慵懶伸展的貓咪、玩耍著毛線球纏住全身的貓咪,現場孩子們也紛紛利用活動道具毛線和小夥伴們自然產生互動連結。

進入到尋寶遊戲橋段,課程當中陪伴手足前來的六歲姊姊相當投入熱衷,把所有要讓孩子們尋找的貓爪都給找到,為了讓其他孩子能夠共同參與遊戲,講師以引導方式邀請姊姊作為小助手以孩子視角將貓爪重新放置回去,而不是用禁止規範方式。在這樣友善氛圍下,我們也看見姊姊的投入引動了孩子們在這個環節的氣氛。

在自由遊戲時間,現場我們以紙箱捲曲黏貼佈置大小不一任由孩子隨意使用的圓柱,1歲半以上的孩子們會利用圓柱套在身上,時而探出頭或將全身縮進紙箱中躲藏,或者穿出來踩在紙箱上蹦蹦跳跳,孩子善於利用簡單易取得的紙箱做出各種遊戲的變化型態。這次活動參與也有四個月大的嬰幼兒以及步行尚未相當平穩的1歲孩子,講師準備了投擲餵食貓咪的小紙箱,讓家長可以陪伴孩子使用。

0-3歲孩子在發展階段上專注力很自然會在多元元素下不斷轉換,無法單一持續許久,因此有別於密集短促的課程流程設計,或者太過艱難變成父母代為完成的創作環節,我們希望塑造一個孩子的學習場域並非依循著大人指導進行流程,而是在符合孩子發展階段與友善氛圍中,可以接納包容孩子們各種身心上的需求所產生的情緒、狀態,讓孩子在場域中感到自在放鬆,盡情探索創造遊戲,與小夥伴產生互動關係連結去學習各種狀況的應對,他已是憑藉著本有生命的熱情好奇在自主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