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街頭巷尾 法國馬薩風之西市場

法國馬薩風之西市場

by 家永 實

大隱於市的街屋們_經典建築篇

    台灣首度出現”市場”,位置在荷蘭時代的熱蘭遮城堡與大員市鎮(今台南安平)中間的空地,地點標示在一份古地圖上,這座頗具規模的市場建築,位於鐵匠工坊的北邊(圖1)。

圖1


清國時代在台灣府城(台南)攤市與店市遍佈城內各地,攤市基本上在廟埕、城門口攤販聚集交易,而店市是相同類型產業聚集成街道,此一時期尚不見現代集中市場之雛形。

圖2
圖3

    1895年日本人領台之後,衛生事業為其治台的重要工作之一,政府認為台灣傳統交易市場衛生不佳,著手開始規劃建造新式市場。台南西市場(大菜市)前身稱台南市場於明治38年(1905年),在台南市西門町四丁目興建(圖2)。明治42年(1909年)東市場成立之後才更名為「西市場」。明治44年(1911年)8月因颱風風災,第一代西市場木造建築倒塌損毀(圖3),隔年展開重建。西市場重建時主要構造材料,由原本的木料改為鋼筋混凝土,是台灣建築史上最早一批以鋼筋混凝土作為主要構造材料的公共建築物之一。

圖4
圖5

    新建之第二代西市場建築,本館平面呈L形,由法國馬薩頂兩層樓的中央棟(圖4、圖5),分別由中央棟往東延伸的南館(東翼棟,魚店)(圖6),往北延伸的西館(北翼棟,野菜部) (圖7)三個建築量體組成。在大正13年(1924年)臺南市全圖中(圖8)可見西市場有輕便鐵道延伸到下林屠畜場,為肉品供應的交通設施。

圖6
圖7

圖8


     昭和初期西市場進行本館整修以及外廓增建,1930與1932年分別完成新館(外賣店)第一期、第二期的建築工程,販售雜貨、衣物、餐具,著名的西洋料理「滋養軒」進駐(圖9)。關於滋養軒,台南仕紳吳新榮在他的日記中亦多次提及這間料理店:

圖9

後和雪芬出去銀座南平訪問張文波君,拜託他母親明後日要去臺南醫院診斷之事。後同他夫婦 去街面一遊,而即入西市場滋養軒食神戶牛的「數奇燒」,不止好食,張夫婦的歡待也不止周至。【吳新榮日記 1935 年 1 月 27 日】

圖10
圖11


之後政府為更加活絡「台南銀座」末廣町「銀座通」(今中正路)一帶的商業,便在西市場東側的中庭噴水池周圍,建造41間販售日常用品的店鋪,稱為「淺草商場」(圖10),戰後成為布店聚集的西門商場。至此成為昭和年間台南西市場的完整型態(圖11,來源:西市場及原臺南州青果同業組合香蕉倉庫修復調查研究計畫)。

圖12
圖13
圖14

    荒廢多年的西市場,近年來修復完工,有市民學習活動、文博會等,讓人們能再次一探這座有馬薩頂的美麗市場,本館中央棟豪華立面(圖12)入內有托次坎柱子羅列大廳(圖13),二樓以鋼構重建的馬薩頂(圖14);外廓賣店第二期昭和風的立面(圖15、圖16),其二樓的洋風內裝(圖17)亦相當摩登。

圖15
圖16
圖17


     台南西市場作為一個台南近代代化的文化標的,十多年來沉潛隱於都市繁華區,而今華麗再開,連結並持續她自身與台南的曼妙故事。

*法國馬薩風之西市場見學課程圖資(圖18)

0 留言

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