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隱於市的街屋們_台南新豐篇【 圖文|NaNa通 】
新豐郡行政區原為日本時代,台南州在昭和年代時管轄的二市、十郡之一。新豐此名源自清國時期、日本時代初期使用的堡里─台南地區的外新豐里(約略為今關廟)與內新豐里(今龍崎)。而台南市市區往東至仁德區、歸仁區、關廟區、龍崎區位於日本時代要道「台南關廟線」沿線,被稱為「南關線」,但新豐郡行政中心-新豐郡役所卻長期位在台南市區東門圓環(今復興市場)。
關廟區早期是平埔原住民西拉雅族新港社的舊墾地,自明鄭東寧時期漢人進入新豐里,墾荒聚落而稱香洋社,當時隸屬萬年州,清國康熙時期歸台灣府台灣縣轄,先民在此設山西堂,廟口一帶俗稱為「廟街仔」,也稱為關帝廟街,日本時代為新豐郡轄下之關廟庄。

位於此地的新豐基督教長老教會(圖1),傳教運動可溯源到日本時代初期。今之禮拜堂建於終戰後1984年,外觀以古典希臘風呈現,三角山牆置放「新豐基督教長老教會」字及長老教會標誌「焚而不燬」,山牆頂端矗立拉丁十字架,四根巨型愛奧尼亞柱及上升台階,構成禮拜堂入口意象。

區公所旁忠孝路的心理衛生中心(圖2),騎樓挑高三層,騎樓內側左右有外推圓筒造型,中間置外推陽台,建築南側有波浪雨庇,白色基底造型視覺配色強烈豐富。一樣於忠孝路另一邊有些洗石子老街屋,其中一棟牆頂有扇貝裝飾、陽台有浮雕鏤空鐵件蔚為精緻(圖3)。


中正路上亦有三開間二層連棟街屋(圖4),有連續三角飾帶、牆頂連續四葉飾、圓拱窗戶等…展示著日本時代直至終戰後初期,常見之經典洗石子街屋的表現手法。仁愛街有棟兩開現代街屋,面東二樓遮陽以三種大小方形空心磚進行組合,有種俄羅斯方塊電子遊戲的趣味(圖5)。不遠處的中央戲院(圖6)據公視新聞2019年的報導:停業30年的台南關廟中央戲院建造迄今約50年,但戲院內放映機木座椅等設施仍保留著,地方社團希望努力爭取修復。外表看似荒廢,但走進戲院內部,依舊還可以看到木椅、舞台、以及放映機等老物。關廟中央戲院成立於一九六六年,原本是露天的放映場所,但後來原址改建為大樓,除了規劃室內空間,更結合商場帶動人潮,不過隨著時代進步,老戲院沒落,戲院也在30年前歇業,當地人回憶起老戲院,依舊懷念。


回看戲院建築,建物完工落款民國五十八年(1969年),簡單俐落方形框體搭配垂直內縮開窗,外覆以粉色、赭紅色面磚,一樓規畫商店街其上為戲院空間,十足現代機能導向建築。


本區還有些頗富趣味各個年代街屋:中央路巷弄內鋸齒雨庇住宅(圖7)、中山路巷弄內,鋸齒圖樣檻牆的閩式合院(圖8),關廟市場周邊有三連棟裝飾連棟(圖9),菱形三連窗老屋(圖10),大跨距洋風山牆店鋪(圖11),常見的垂直條遮陽透天(圖12)。




此地有「香洋」美稱,今仍有香洋路、香洋里,在農業知識入口網資訊說道:清國時期乾隆年間,巡臺御史錢琦寫下〈香洋春耨〉(耨,注音:ㄋㄡˋ)一詩,描寫大潭埤周邊的春耕美景。在《重修臺灣縣志》、《續修臺灣縣志》二書中,「香洋春耨」更被選入「臺灣縣八景」,附近的大潭埤可讓人們遙想〈香洋春耨〉美景。


*〈香洋春耨〉古圖台史博線上博物館(圖13)
*香洋關廟新豐郡見學課程圖資(圖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