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張耘書】
位於今日的中正路、海安路與友愛街之間的「沙卡里巴」,對於臺南人而言,是過往繁華盛景的代名詞,也是另一處美食天堂。
大正初期,這裡原本還是魚塭,大正15年(1926)日本人開設臺南運河,為了促進末廣町、新町的商業活動,在此設「盛り場」,有「人潮聚集之地」、「熱鬧地方」之意,填平後華麗變身的盛場,集飲食、商店以及娛樂設施於一處,並以其音譯稱為「沙卡里巴」(Sakariba),與當時西門町、銀座商店街、以至新町遊廓,形成臺南新興的商業帶,更成為府城販售飲食最熱鬧的地方。沙卡里巴也並沒辜負「盛場」之名,持續繁華到戰後,一度更名為康樂市場,之後再恢復舊名。
不同於一般傳統市場,沙卡里巴並不販售生鮮蔬果食材,而以小吃攤、海產店、飯桌仔等飲食業為主,在民國40年代後,還兼是成衣加工、批發的集散地,發展到後來,成衣批發與飲食並駕齊驅,締造沙卡里巴一路到90年代的榮景,直到因海安路地下化工程,首當其衝的受到波及,影響商機,加上屢次遭逢祝融之災,受創嚴重,生意急轉直下,小吃攤紛紛外移,才逐漸沒落。今日的沙卡里巴儘管早已失了昔日的風華,然而,臺南許多經典小吃,如炒鱔魚、米糕、香腸熟肉等老字號在此仍可尋,臺南有名的棺材板更發源於此。
棺材板最早由沙卡里巴內「赤崁點心店」的老闆許六一開始販售,是將土司麵包與玉米濃湯等西式餐食的結合,最初是將土司切成厚片下鍋油炸,再將炸得金黃酥香的麵包皮掀開一層當上蓋,倒進玉米濃湯、蔬菜與當時日本人不吃的雞肝雞胗等內臟,因此早期又稱「雞肝板」,可說是典型的剩食再利用與飲食混搭。不料推出後竟打出名號,因為外形四方又是金黃色,便依其形貌名為「棺材板」,成為府城卡里巴的知名點心。
無論外來的觀光客或老臺南人,想找美食,還可以往「小西腳」一帶。
靠近舊時小西門(靖波門),也是昔日福安坑溪(今南幹線)流經之處,因地理區位關係,加上附近廟宇眾多,清代時便是人群集散地,攤商聚集。舊稱「大溝頂」的保安路,還曾是市場的所在地(舊保安市場原位於此處一帶)。
小西腳範圍約為今日西門路1段西門圓環到保安宮廟前一帶,是府城的美食重地,沿途香腸熟肉、米糕、米粿、碗粿、蝦仁肉丸、傳統糕餅到青草茶……小吃點心商家沿街林立,宛若美食街。小西腳小吃味美價廉,不但臺南人熟知,也早已遠近馳名!
圓環,是另一個孕育小吃的重要地之一,東門圓環堪稱代表,原是「府城七丘 」之一的山川臺,在《康熙臺灣輿圖》上繪有祭壇,是鄭氏以來官方設壇祭祀風雲雷雨的場所,也是東邊進出府城必經之路,在鄭氏時期已成街肆,由於附近不遠就是大東門城,當時因為商旅往來頻繁,加上沿街廟宇多,所以自早點心食舖便非常發達,日治時期開闢道路,以及闢建綠園圓環(今東門圓環),使得原來山川臺的地勢被削弱,附近大人廟周圍的攤商被集中到中間的圓環,並聚集成市。
戰後初期,國民政府無暇顧及,民眾為了維生,進入當時還未被利用的東門圓環賣起小吃,一時間點心攤聚集,包括菜粽、肉粽、麵食應有盡有,成了點心城,直到1968年臺南市政府拆除東門圓環上的違建,驅走攤販,並加設陸橋,攤家才四散。與全臺許多圓環一樣,遭拆遷的攤商另覓據點做生意,一部分轉到一旁的東門市場(原新豐郡役所位址,後更名復興市場),一部分遷移他處,並沿用原所在地名,現在臺南許多名為「圓環頂」的小吃,幾乎來自原本東門圓環內,也足證這段歷史。如今旁邊的復興市場,早市販售著新鮮魚肉蔬果與雜貨,中午過後市場外圍的店家多數仍持續營業,市場內的飲食攤位更供應晚餐甚至宵夜,成了臺南有名的深夜食堂,接續著東門圓環歷來點心食肆的發達,從白天到夜晚,飽足民眾的口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