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張耘書】
忠義路是臺南開發極早的一條道路,沿途廟宇眾多,從鄭成功祖廟、三官廟、五帝廟、天壇到總祿境下土地公,堪稱廟宇最密集的街道之一,可謂「眾神之路」。有拜有保庇,人一生的願想,在這條路上都能祈你所求,走一趟這條三官五帝通通有的路,感沐神恩浩蕩!
眾神齊聚天壇,解厄改運、嫁娶拜天公
現在天壇的位址原本是明鄭的祭天之地,舊時每逢農曆正月初九日天公誕辰,都會在天公埕架設臨時的天公壇,受聖爐,供奉土地公神像替代天公神位,露禱祭天,等祭典結束後,再拆除天公壇,將土地公歸還,聖爐則寄存於埕東一戶吳姓人家前堂。清咸豐4年(1854)吳家有意變賣家宅,府城信眾為求有固定的祭祀地點,便勸募集資買下吳宅,改建成永久建築的「天公廟」,後再經屢次整修與增祀神明,逐漸成為諸神齊聚,府城人的信仰中心。
俗稱天公的玉皇大帝,統領眾神,神格與地位極為崇高,祭祀天公有敬天畏地以及感謝天地之意,因此自古以來天公誕辰的儀禮十分隆重,祭品也尤其講究 ,還分「頂桌」、「下桌」,頂桌以清茶素齋品為主,是敬獻給天公,下桌則備全副五牲葷食,以及糕粿餅類等甜料,用來犒賞天公的神明部屬。每到農曆正月初九前夕的子時(半夜11點),民眾絡繹來到天壇祝壽,參與聖誕慶典,熱鬧的景象,裊裊香煙,徹夜不歇。

如果感到運途不順、家運不濟或遭逢災厄,也可到天壇後殿「祭解」,也就是祭關煞解厄運。民間信仰觀念裡,認為人的一生運勢高低起伏,難免會遇到許多關卡,如各種災難、沖犯或流年不順,必須將關卡渡化,祭解以消除厄運或災禍。由法師念咒請神明做主,並手持人形(或生肖)替身在當事者身上比劃,順過當事者身體,再由當事者於替身紙人上呵氣,象徵過運,最後將替身焚化,藉由男女小人或所屬生肖的替身代罪受過,為其解厄,使其運勢轉為順遂。

傳統民間信仰不僅透過民俗儀式解決許多生活問題,幫助信徒強化或建立信心,更在重要時刻祈求致福圓滿。臺南人至今在嫁娶時仍有拜天公的習俗,早期多於自家前埕或院子搭設簡易神壇,紙糊天公座舉行祭儀,現在民眾多到天公廟進行,從祭儀到祭品,包括五果、六齋、五牲、壽麵、鹼粽、山珍海味、十二菜碗、糕餅粿點、薦盒糖塔、茶花酒水等,皆由廟方張羅包辦,已發展出一套定制且完備的嫁娶拜天公儀禮。嫁娶拜天公不僅是對天地神祇的敬重以及祈求賜福新人美滿,更象徵對婚姻的重視,透過隆重的祭儀如同告知新人已正式「轉大人」,邁入人生另一階段將有新的身分與責任,同時也有宣達嫁娶非兒戲,對婚姻敬慎的複合功能與意義。

總祿境廟,財到此聚下土地(臺南市北區忠義路三段41號)
忠義路三段路旁的總祿境下土地公廟,相傳建廟極早,明鄭時期已有草寮,清初由總爺街軍民鳩資,改茅屋為廟宇,稱總爺街福德祠,清代實施聯境制度,改名為總祿境廟,與鎮轅境遙遙相對。舊時總爺街(今崇安街)街道一路蜿蜒,兩側分歧出許多小巷弄,狀似蜈蚣,傳說為蜈蚣穴,可藏風聚氣,聚財旺人丁,也造就街上許多富戶。而總爺街兩端盡頭各有一座土地公廟,形成典型的「街頭街尾土地公」。
街頭的鎮轅境頂土地廟,民間流傳是王得祿為報當年曾受土地公刺激而奮發之恩,奏請朝廷封賜(另一說是總兵大人要拜土地公,所以土地公的位階便抬升),土地公因受封官階,相傳利於求取功名;而街尾的總祿境與鎮轅境遙遙相對,位在蜈蚣尾,由於地勢較低,地方上早年則傳言下土地公廟可擋住財富,財聚於此,更有「求官上土地、求財下土地」的說法,儘管廟宇格局不大,信徒卻不少,香火興旺,要求財聚財記得到總祿境下土地就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