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專欄評論 (不會)講臺語嘛會通—臺語影壇的外省影人

(不會)講臺語嘛會通—臺語影壇的外省影人

by 蘇 蔚婧
不會講臺語嘛會通

【 文|蘇蔚婧 】

1956年,麥寮拱樂社陳澄三邀請何基明執導本土第一部35毫米臺語電影《薛平貴與王寶釧》,上映後大受歡迎,正式引爆臺語電影的燦爛時光,建立臺語電影與歌仔戲的深厚淵源。當時的臺灣經歷二戰、光復、國民政府來臺與二二八事件,社會進入相對安定的時期,接地氣的《薛平貴與王寶釧》一推出即票房告捷,臺語電影成為最潮的新創產業,吸引各路人才相繼投入,為1960年代的高峰奠下基礎。

1957年,《王哥柳哥遊台灣》就開闢了旅遊電影類型,王哥柳哥帶著愛國獎券的獎金巡遊台灣,為當時的觀眾打開眼界,堪稱最早的《看見台灣》。王哥與柳哥一胖一瘦的逗趣組合則是參考國外喜劇《勞萊與哈台》,顯示臺語影人很早就與國際接軌,臺語電影亦無形保留外國文化在台紮根、摹仿與轉化的痕跡。

值得注意的是,《王哥柳哥遊台灣》的重要主創有不少外省人,導演李行、田豐、張方霞均為外省籍,加上同為外省籍的配樂家周藍萍、飾演王哥的演員李冠章等,與飾演柳哥的矮仔財、柯玉霞等本土演員合作無間,共完成這部出色的臺語電影。這樣的演職員組合,在講述本省外省鄰居從競爭到包容的《兩相好》(1962)、《街頭巷尾》(1963)有更深刻的發揮,除了反映臺語電影蓬勃帶動外省影人投入外,更啟發觀眾對當時族群互動多一層理解。

大俠梅花鹿

1958年,臺語影壇就注意到親子觀影的需求,最有代表性的是張英導演。張英來自四川,1947年到中國電影之都上海發展,寫出個人的第一部電影劇本《黑河魂》。1948年率外景隊到臺灣拍攝《阿里山風雲》,因為上海淪陷留台發展,開設萬壽電影公司。1958年拍攝《小情人逃亡》,獲得第一屆臺語片金馬獎最佳導演,又改編童話故事拍攝《虎姑婆》(1960)與《大俠梅花鹿》(1962),是少數以兒童為主要目標觀眾的導演。

《大俠梅花鹿》的電影海報上寫著:「天然景禽獸裝台語童話故事片」,為影片下了清楚的註腳,當年的兒童電影被當代觀眾視為奇片,成為許多年輕觀眾的臺語片入門,張英也因此與飾演鹿小姐的白虹相識結婚,想要大展身手的外省導演遇上來自本地的最佳女主角,不同背景、不同語言的兩人聯手為臺語電影開創新局,為臺灣電影留下珍貴作品。

大俠梅花鹿海報
天字第一號

1964年,張英改編1946年的同名國語片《天字第一號》,結合風靡全球的英國○○七情報員電影,將白虹打造為千面美人,翻轉了西洋諜報片以男性為主角的傳統,女性再也不是哭哭啼啼的悲情角色,而是深明國仇家恨,膽識過人的時代豪傑。當然,在尚未解嚴的時代,當年的臺語間諜電影,必須符合政府反共抗俄的主旋律,劇情設定在中日戰爭期間的《天字第一號》,片頭即引用1931年九一八事變的新聞影片,女主角白虹在片中第一次開口也是以國語配音唱出〈長城謠〉,故事更設定在上海,直到前列背景交代清楚後,人物說話才以臺語呈現。

天字第一號-白虹

但臺語片「事後配音」的傳統卻突破語言的分界,不僅讓《天字第一號》的白虹說起國語,也讓原籍山東的張帝能主演臺語電影。1968年,擅長喜劇的徐守仁導演,找來歌仔戲小生楊麗花與歌手張帝搭檔主演《張帝找阿珠》,本職並非電影演員的兩人跨界演出,楊麗花罕見女裝示人,而非母語的張帝透過事後配音,飾演農村青年更加自然,兩人在片中演唱的歌曲更包含臺語、國語與英語,是一部「不純」的臺語電影,卻更忠實反映出臺灣社會族群多元並受西方文化影響的面貌。

張帝找阿珠
張帝找阿珠

如今,「省」已經是不存在的行政單位,回頭看那個本省外省涇渭分明的年代,其實有許多互相流動、彼此吸收的細流,電影就是最好證明。優秀的演職員不分本省外省,貢獻熱情與才華,共同創造豐富飽滿的電影世界。縱然當時政府對國臺語電影的扶植並不平等,但影人愛電影、想拍電影的心沒有省籍之分,就算不會講臺語嘛會通,都為臺灣留下重要的文化遺產,這是重返臺語電影珍貴的發現之一。

(圖片均引用自網路)

0 留言

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