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張耘書】
臺南是眾神之都,有著豐厚的信仰文化,三步五步一座廟宇也讓這裡成為許多民眾心所嚮往的地方。位在中西區的忠義路,與舊時的大街(今民權路)十字交會,不但是府城最古老也是最熱鬧的街道之一,沿途更不乏歷史悠久的宮廟,神明職司與特殊的祭儀活動,更串連起人一生的所願與祈求。
問功名,求登科的鄭成功祖廟(臺南市中西區忠義路二段36號)
肇建於明永曆17年(1663)由鄭經所建的鄭成功祖廟,是奉祀鄭成功及其夫人與歷代鄭氏先祖的專祠,為臺灣第一座鄭氏家廟,目前是臺南市市定古蹟。不同於民間廟宇的恢弘建築,鄭成功祖廟接近傳統住宅的格局更顯親民,廟內楹聯、匾額道出延平郡王開疆拓土的功業與慎終追遠之意,正堂奉祀的鄭成功塑像,神態威武有神,出自府城妝佛世家「西佛國」第二代藝師蔡心之手,皆值得細細欣賞。
鄭成功祖廟更有一般廟宇少見的「中秋跋(pua̍h)餅」活動。中秋跋餅的習俗,早在康熙35年(1696)的《臺灣府志》中就有記載:「中秋…,是夜,士子遞為燕飲賞月;製大麵餅,名為『中秋餅』,以紅硃書一『元』字,用骰子擲四紅以奪之,取『秋闈奪元』之義。」當時距離明鄭時期不過十幾年,可見跋餅在鄭成功時代就已流傳。相傳是鄭軍來臺後,時逢中秋佳節,為解將士思鄉之愁,便將流傳於泉漳、金廈一帶的跋餅習俗在此舉行,也增添節慶的氣氛,後來成為臺灣民間中秋節令的民俗活動。而古時中秋時節正好近科舉放榜之日,可想更有藉「跋狀元餅」祈求一舉登科的好兆頭,或讀書人用來預測未來一年的考運。府城以往跋餅活動曾在總趕宮舉行,目前以鄭成功祖廟舉辦最為知名 ,來到廟裡除了求好運外,別忘了向鄭成功祈願成功,或於中秋節參與廟方舉行的跋餅、求成功金,也求如狀元奪魁般功名事業皆順利。

三官廟利財興、求家和(臺南市中西區忠義路二段40號)
與鄭成功祖廟毗鄰的三官廟,主祀天官、地官、水官三位大帝,民間俗信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所以每逢三官大帝誕辰的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民間多有祭祀,特別是在上元(元宵)與中元節更常見祭典或建金籙、黃籙道場,以祈福消災。不過,三官大帝廟還藏著招財秘密,由於中國自古以農立國,水情穩定,糧食自然不虞匱乏,生活也就豐饒與富足,所以民間普遍相信水為財,經商之人若拜水官,形同引水求財,可保佑生意順遂,因此掌管水的「水官大帝」,除了職司解厄,也成為民眾求財的神祇,特別清代在康熙、雍正、乾隆太平盛世的年代,仰賴水運貿易發展商業,促使經濟繁榮,「錢如水」商人逐錢遷徙如農人逐水而居,對水神的崇拜更加虔誠。 在水官誕辰的下元節(10月15日),許多生意人或企業主會前往三官廟祭祀,祈求生意蒸蒸日上,益利財興,一般民眾則會在當日祭祀水官大帝,祈求解厄外也同時補財庫。

三官廟比較特別的還有正殿供奉的桃花女與周公,據傳民眾為祈求敦倫歡喜、家庭和樂、也保護家居生活平安,會來廟裡特別祭拜。而或因傳說故事中,桃花女與周公從原本相互鬥法到後來結為夫妻,因此民間相傳桃花女也是夫妻閨房性愛之神,據說若夫妻床笫失和,可來此祈求神明指點迷津,重拾和樂。不過,三官廟的周公與桃花女,應該是近代才供俸,因為根據日本人的調查,當時三官廟並無奉祀周公與桃花女,可能是受桃花女與周公相關的傳說,或戲劇的影響後才增祀。


桃花女與周公是民間少見的祀神,據說若夫妻失和,可祈求神明指點迷津,重拾和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