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街頭巷尾 米街明治町

米街明治町

by 家永 實

大隱於市的街屋們 – 迷宮街巷篇系列【 圖文|NaNa通 】


    米,長久以來是東亞各族重要的主食,而台灣十七世紀中,在東番記及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文獻中,均有稻作栽培紀錄。稻米的耕作、商賣自然成為台灣常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環,府城的米街在商賣端有了自身顯著的地位,因百年來時代的變遷,米店林立之景不斷在變化之下,日本時代這一條街道通過當時的明治町及台町,而戰後成了旅館、喜慶鞭炮行業的街道,現今則是文創潮青處處的街道,官方新名喚作新美街,但府城人依然戀著那米街的街道之名。

    米街經歷清國、日本、戰後年代,現今依然可見上述各個時期的街屋店鋪,但大部份為戰後現代景象,清國及日本時代的建築相對為少數,在米街或稱明治町、台町的巷弄內,今日的樣貌的形成,為戰後在地居民價值觀所之視覺感官具象呈現。

圖一
圖二
圖三

圖四

    從寶公學校(今立人國小)為起點,沿德慶溪東向舊河道至大銃街(今自強街),大銃之名的來由,是因清代林爽文事件後,小北門設置大砲戍守府城,當時人稱大砲為大銃。大銃街往南接連米街,在百年餅店舊來發前,即有可觀察的戰後所建空心花磚為立面的透天街屋(圖一),在二、三樓分別以內圓十字及內方十字兩種空心花磚形購立面,因建築座東朝西,合理推測此為防西曬材料進行立面施作,三樓陽台以富士山造形圍欄杆鐵件,頗具特色(圖二)。過成功路在米街(新美街)東側可見一棟斜面遮陽板透天,外觀以綠色面磚覆面(圖三),最左側遮陽板與陽台牆一體,以紅色水平鐵欄杆接連另一面陽台牆,上述造形細看確具巧思,斜面遮陽板透天斜對面,流線型陽台透天厝(圖四),陽台曲面呈現大方的派頭,陽台內側花形銘黃色系基底的印花瓷磚,鮮明亮眼也為這一棟透天街屋的特色。在郡緯街前,建築量體在米街頗大的連續圓拱集合透天(圖五),上方的連續圓拱自然為這一建築的特色,此外各窗台下方立面均有層次,圓拱用白色,立面使用深棕色面磚,長距圓拱及開窗的整齊排列展示現代建築秩序觀感。

圖五
圖六

圖七

    過郡緯街後,東側有多棟相似的斜面遮陽板透天(圖六),遮陽板以白色小面磚貼面,建築立面以方錐形面磚覆面,由這一排斜面遮陽板透天對面的小巷進入,即可看見赤崁璽樓(圖七),這一棟建築原為東亞製靴工場,在地稱洪東亞大樓,創建於日本昭和時代,戰後改建成今貌,建築極具日本昭和、戰後初期的都會宅第特色,陽台廊道環繞建築主體,三、四樓陽台挖磚鐵件分別有東字、亞字,內側天井陽台挖磚鐵件直接使用洪東亞三字,陽台的大托座、二樓陽台鐵製欄杆,造形皆簡潔大方,建築細節細看多有變化,堪稱那個時期都會住商宅第的重要作品之一。回到米街上,老店隆發版畫店,現為來了民宿(圖八),大量保存舊建築立面,一樓門面採現代裝潢作法,可窺見業者、設計師對新舊融合的用心考量。

圖八
圖九
圖十

    過民族路二段之後的新美街,一小段的米街舊場域約略以隆興亞鉛店分界,便進入抽籤巷場域,東側有兩棟,一為米白棕色面磚一為灰色洗石子老屋(圖九、圖十)鋸齒造形鐵花窗及陽台挖磚構件、造形雨庇皆是細緻精彩的觀察點。此街段這二樓連續鋸齒立面的店鋪住宅(圖十一),直接以鋸齒單邊開窗,此一大氣魄的作法防止西照烈日!對面的V形長距遮陽板透天(圖十二),也以此四個造形避免東照日曬。附近位於西門圓環的寶美樓(圖十三),現為多那之咖啡蛋糕烘焙經營,建於日本時代的寶美樓,在前婚紗業者承租下長期包覆的原外觀,因多那之接手舊建築使用,樓房精美立面得以大部份再度呈現。

圖十一
圖十二
圖十三

    米街明治町的街町名、街巷紋理是令許多文史人士所著迷的,但戰後不管居民及官方之於街道景觀的改變,尤其是舊有建築的保存,使街景古風不再,所謂戰後在時間推移下也慢慢遠矣,米街明治町也正形成一種戰後的古風,場域新舊交替的詮釋,也驗證這一代府城人的文化涵養。
*(圖十四_ 2020_大隱於市的街屋們-迷宮街巷篇_米接明治町_見學地圖)

圖十四
0 留言

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