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初,確定龍崎掩埋場的事業興辦計畫被撤銷的狀況不會再翻轉後,地質公園的進行終於翻開新的篇章,而周邊社區投入共同經營該地區,將成為地質公園之後經營成功的關鍵因素。
然而長期的抗爭帶來在地人心的撕裂、武漢肺炎疫情期間的管制、及後續解封旅遊大環境的改變、龍崎當地高齡化及青年外流嚴重等問題耦合下,地質公園周邊社區對地質公園的概念實則嚴重脫鉤。而目前隸屬於地質公園的龍崎牛埔水保園區雖然都有向大眾開放,卻因管理權轉移的不明,長期缺乏統整理規劃,使在地旅遊的吸引力降低,讓在地的觀光產業一落千丈,無法再現之前一日六十幾輛遊覽車來訪觀光的榮光。
自台南社區大學在今年6月2日舉辦了「龍崎地質公園周邊里山發展潛力與調查成果論壇」後,開始期待將里山經營精神帶入地質公園周邊社區活化。同時也希望在地居民的生產與生活,是奠基於在地長久的自然與人文基礎。回應到台南社區大學長期在生態調查,發現當地生態的豐富與在地人相對的友善農耕行為有很大的關係。在地人家多有小塊的農田種植多層次的蔬果,而長期與竹共生,多有堆放竹材,及使用竹葉掩蓋土壤表層取代施用除草劑等地耕作模式。竹的腐植落葉吸引了許多白蟻進駐,因此成為了穿山甲覓食活動的理想居所。而沒施用農藥的習慣,也讓在地如白鼻心等動物與農家共享水果。這樣的農耕生態環境,其實具備了以目前家庭農園為基礎而發展的里山經濟潛力。
在今年12月7日在牛埔水保園區附近所舉辦的「龍崎牛埔里山社區農村餐桌市集」,希望透過新鮮蔬果、飲食與產地的連結,帶動地方活力,再現社區榮光。最終市集的成功,在地返鄉人陳靜儀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透由穿山甲保育行動的推廣,靜儀逐漸和社大環境小組成員展開合作,在環境小組輔導幫助下,先引入個人計畫,帶動在地串連進行竹編作品的合作。而靜儀的潛力也被龍興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看到,因此在今年度(2024年)9月底正式改選靜儀成為協會總幹事。有了總幹事的身分,靜儀有更多的量能去推動市集的活動,讓在地的農產飲食能被看到。
整體市集在活動當日帶來了約500人次的人潮。而開場活動中的三響巨竹炮,也重現出舊時在地人的迎賓禮儀。整場市集活動後,蔬果及飲食攤商基本上都有不錯的銷售。龍崎區公所也利用當日資源,請林仙化老師以四句聯搭配布袋戲展演,讓政策宣導更活潑。台南社區大學也配合市集出攤,提供小家電修繕、筋絡按摩,和販售舊衣改造的帽子及提袋等物件。這樣的偏鄉服務模式,可以考慮之後的市集辦理中持續合作。
然而龍興社區第一次舉辦的在地市集,仔細檢討下還是有諸多面向可以改善,但是透由這個市集,還是成功地讓許久沒有實際組織運作的龍興社區重新被在地公部門看到;而絡繹拜訪的遊客,也能初步認識在看似荒蕪的海銀土上,是有潛力生產出特色的飲食,如五號樹屋的竹葉包裝醋、回鄉經營的小燕子蝶豆花飲品、草仔粿圓仔仙草等。其他攤位如戴靜月手工皂、木木禾穿山甲造型的手做餅乾,以及憨兒窯燒製的穿山甲杯子,也都顯示外飄青年,及外在福利組織間,都有機會串聯產品創作,為偏鄉注入新的活力。
市集當日陳亭妃立委也有到訪觀看特色攤位,體驗龍崎竹編產品之美。其他如林俊憲立委,及王定宇立委等,都有派特助或送達敬賀花籃以表祝福。而長期推動地質公園的蘇淑娟老師,及里山倡議的陳美惠老師,也親臨現場感受在地市集的新活力,也都表達意願支持讓未來能持續以里山經營理念為本的龍興社區,成為地質公園周邊重要的社區組織,之後能納入地質公園後續的經營規劃中。而台南社區大學也可持續協助發展在地家庭農園及竹編為主的體驗教案及輕旅行路線,讓未來城鄉的交流可以更加的活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