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隱於市的街屋們_台南溪北篇【 圖文|NaNa通 】


從1939年(昭和14年)的〈新營街管內略圖〉(圖1) 可以看見新營車站北邊有一處”生藥工場”,這個地方就是在地人慣稱的”藥仔會社”, 會社正式名稱為”台灣生藥株式會社-新營工場”,生產古柯鹼。戰後1968年原台南縣政府配合九年國民教育政策,將工場改建成新東國中(圖2),2014年部分老舊校舍拆除重建,分別由2011年(圖3)及2021年(圖4)的校園空拍,平面最大的改變是操場由東邊移到西邊,校門正門原本面南開向民治東路,改為面北開向東興二街。改建案的建築師為劉木賢,新的校園建築設計除採用幾何量體來營造(圖5、圖6),動線也相當流暢,對於採光、通風皆有良好對應。學校藝術造景-【破繭而出,化蛹為蝶】 (圖7、圖8、圖9) 為謝惠忠建築師事務所作品,除有勉勵壆子寓意,其造型配色最大程度增添環境的活潑感受。







回到”台灣生藥株式會社-新營工場”的歷史場景(圖10),這座曾是東亞第一大藥廠,其出現有歷史的因由,據「新東舊時光」所述的資料,稍整理如下:

有戰爭,就需要古柯鹼。
古柯鹼不僅做為醫藥上的麻醉用劑,也讓心靈創傷需要撫慰的人們飲鴆止渴;握有古柯鹼,無論是在戰備醫藥還是經濟上,才有持續戰爭的本錢。因此早在一戰爆發以前,日本就已在國內及國外其餘試驗地試栽古柯樹,其中,當然包括讓給日本的領土-台灣。
最早為台灣帶來古柯的並不是藥仔會社,而是星製藥株式會社。
一戰為日本帶來的啟示是:藥品的需求急增,麻藥更是其中的黃金,古柯的市價一度攀升至八倍之多,且難以尋找替代品,日本政府有意發展屬於自身的古柯產業,不仰賴外國進口。他們發覺戰爭世代,誰握有最稀缺的戰爭資源,在國際上就能擁有話語權。
1921年底,高橋是清就任內閣總理大臣兼大藏大臣任政友會總裁後,便積極推動古柯產業的國有化,他的長子高橋是賢為主要執行者,先是接手與星製藥同期,甚至更早進入台灣購置古柯林地的安部幸之助的200甲舊有地,再進一步,與三共合資成立藥仔會社,真正達成自產自製自銷的國有目標。高橋是賢不僅是藥仔會社的社長,同時還接任鹽糖與安部幸商店的社長。
則鹽糖佔藥仔會社最大股份,成為最大股東。
可以說藥仔會社的成立目的,本就是讓「供應世界的日本古柯鹼」實現。
戰後在國民政府接手時,藥仔會社的資產已遠不如武田、資生堂等後進的大藥廠。之後變成新東國中。
2024年藥仔會社的其中一處宿舍取名「新東舊時光」(圖11)修復完成開放。附近義和街與民治路口仍可見早期糖鐵旁看柵房改成的涼亭。

關於綠川,嘉南大圳新營分線(圖12)早期為農業灌溉用途,隨時代變遷下,為新營市區發展過程,水圳因環境美化及休閒功能需求下,轉型為「新營綠川」。

目前在新東國中東南邊仍可見早期水圳樣貌。
大同路綠川旁的本田三一宅(圖13),原屋主本田三一原籍為廣島縣賀茂郡。

位於新營的本田三一屋邸大致應當於1936~1938年(昭和十一至十三年)間興建。本田三一除了是石工也是土木請負業者,極有可能自立營建該住宅。
建築型式與明治維新之後日本住宅相似,也受到「書院造」的影響。「客室」與緣側面向前庭園;「座敷」與「續間」附緣側面向後庭園。兩組空間因其景觀方向不同,有各自的觀景庭院(本田三一宅參考資料: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目前由弎弌-和茗園進駐營運。
新營車站之北,日本人曾經在此成就東亞第一大藥廠,而今學子的嬉鬧、汗水取代工場的藥品味,綠川水依然緩流,校園承載藥廠的舊時記憶前進著。
*日式大宅品老茶,踏溯綠川舊藥廠見學課程圖資(圖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