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隱於市的街屋們系列【 圖文|NaNa通 】
舊時東城牆竹園町的勝利路區段,東城牆的位置,基本上是從成功大學光復校區的小東門遺跡起,往南沿著現今之勝利路到大東門為止,這一段城牆長約一千五百公尺,於日本時代拆除後,原城牆兩側的一大部份劃為「旭町」及「竹園町」,此時期有多所學校在此,形成台南市學風鼎盛之區直至如今。
本場次以勝利路為軸線,從台南一中出發經東寧路口,往南到大東門所在的圓環為止,也就是原東城牆,今勝利路南段區域的街巷,當中所要觀察的現代街屋,大型現代建築有:天主教耶穌聖心堂、新心生活藝術館、勝利國小禮堂三處,以及沿途的現代店舖住宅。
設立於1962年的天主教台南耶穌聖心堂(圖一),其聖心堂的歷史源自1688年法國的往見會修院,由瑪加立大修女發起。台南耶穌聖心堂樓高四層的主體建築,基本上為一方形量體,由立面觀察,可見設計者以垂直水平手法,用來區別空間機能。右側有挑高兩樓高度的騎樓,除有亭仔腳走道功能,亦引進大量的光源(圖二),整體建築基座挑高,入口大樓梯除了以拾階而上的方式處理且偏左,因應動線往一樓聖堂或樓梯間的需求,左側樓梯間以開窗玻璃,引進自然光增加流梯空間的光線,此外四樓頂樓設置活動空間,兩側亦有水泥長椅設計(圖三),一樓聖堂部份有鮑博(Franicsco Borboa)彩色玻璃十四苦路作品(圖四、圖五),連續立體菱形天花板、立體錯視磨石子地板(圖六、圖七),皆相當值得一看。
建於1980年,這棟有著橘紅屋瓦、白色屋身,略帶西班牙風味的新心生活藝術館(圖八),設計者為徐郁富及林憲德。本建築層層堆疊的懸臂造形,呈現的反重力感是主要的視覺焦點,ㄇ形窗除遮蔽東邊日照,室內亦形成陳列壁櫥的空間,可謂一舉兩得。
勝利國小禮堂於2005年被指定為歷史建築,建築所在的勝利國小創立於1939年(昭和十四年),原名竹園公學校。戰後原禮堂建築,因1952年的颱風引起火災毀壞,1953年立即重建完成為現今樣貌(圖九)。禮堂屋頂為主棟雙坡水斜式加後方準備室單坡水斜式組成,正立面的洗石子連續V形,展現濃厚的藝術裝飾手法,長方六角形的大開窗,增加西側的光源之外,亦營造了本建築之於窗戶造形設計的特色。
勝利路區段還有現代風味的常民建築,以幾何小窗,有T形、三角形、圓形、方形,來裝飾綠色隅丸立面的店鋪住宅(圖十),青年路近勝利路的高等法院台南分院宿舍,簡稱高分院宿舍的方形量體風格建築,樓梯間以空心磚作裝飾採光,相當具有時代的特色(圖十一),在小巷中以曲面形塑陽台牆板的透天樓房,散發一種建築的律動感(圖十二),以火頭磚為加強基座,和風綠色木造雨淋板的兩層斜屋頂住宅(圖十三),有著微尖錐方形小瓷磚裝飾的正立方大宅邸(圖十四),以上皆構築了這條路的戰後現代風情。
自清國時期的臺南規劃為一城壁之都以來,鄰近東牆段內外區域,長期為一片空曠土地,經日本時代城壁拆除後到戰後,本路段發展成樓房林立,幾乎不到六、七十年的時間,當代現代建築風潮,在原城牆邊的路段上,交織出不同於城西的滄海桑田,而是城東荒地起樓房的故事。
*(圖十五_大隱於市的街屋們_東城牆竹園町_見學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