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隱於市的街屋們-諸羅嘉義篇 圖文|NaNa通 】
在余文儀《續修台灣府志》 中列出了諸羅八景,也是清國時期嘉義的觀光文字敘述,諸羅八景曰「玉山雲淨」、「蘭井泉甘」、「檨圃風清」、「梅坑月霽」、「北香秋荷」、「南浦春草」、「月嶺曉翠」、「牛溪晚嵐」。(* 「蘭井泉甘」 原「龍目泉甘」在淡水; 「南浦春草」原「水沙浮嶼」在彰化,兩處於乾隆二十七年知縣衛克堉改定。 )而1948年終戰幾年之後,當時的嘉義市長宓汝卓召集地方仕紳與文人雅士黃文陶、林玉書、許藜堂等人,成立嘉義市的「新八景」評定委員會。選定的嘉義「新八景」分別是:蘭潭泛月、檜沼垂綸、彌陀晨鐘、康樂暮鼓、公園雨霽、林場風清、鷺橋跨浪、橡苑聽鶯,「林場風清」出現在這個時期。
在2019年嘉義市新八景再度更動為:月影潭心、橡苑聽蟬、公園澄波、彌陀晨鐘、森林之歌、檨圃風清、震興夜市、酒廠新麴,雖這裡「林場風清」以未入列。 (嘉義新八景資料來源: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小地方新聞網)但位於嘉義樹木園「林場風清」相信仍是嘉義人自豪且樣貌依舊的八景之一。

嘉義樹木園位於山仔頂,為日本時代的試驗林,今日與嘉義公園、嘉義都會公園相連(圖一),臺灣由早期留存下來的植物園區,幾乎都是從苗圃的型態發展而來。在日本時代,由於日本國家本土位屬溫帶,因此對熱帶森林資源的研究與取得一直充滿渴望,在這背景下遂選擇在氣候環境適中的臺灣,積極投入熱帶經濟樹種的引種與栽植試驗。

嘉義為北回歸線所經過,年均溫22℃,年雨量約2,500毫米,氣候溫暖,可謂是本島引進熱帶優良經濟樹種進行馴化、繁殖的最佳場域之一。山仔頂所闢設試驗地,川上瀧彌擔任初代主任,藉以研究自南洋地區引進之熱帶植物種原在本地的適應性與經濟價值,為日後推廣造林選種參考。這些樹種包括巴西橡膠樹、銀葉樹、大風子、麵包樹、單實紅豆、桃花心木、肯氏南洋杉、柚木、印度紫壇等。目前百餘種熱帶經濟樹種,除做為熱帶植物學術研究外,更兼具母樹園之功能。(文章參考來源:循著歷史的痕跡,探究嘉義樹木園的絢爛與危機 )

樹木園以〈 肯氏南洋展示區 〉 、〈 巴西橡膠樹展示區 〉、〈 生態水池展示區 〉樹種環境較集中場域區分,此外〈 單子紅豆〉更是嘉義樹木園之寶(圖二),嘉義樹木園工作站辦公室大致維持舊時原貌(圖三)。


這裡有林木資源,還有歷史建築:日本人所建的水錶室(圖四、圖五)可一窺當時政府對嘉義城區供水的規劃;樹木園裡1953 年建造的地下空襲指揮室(圖六),戰後初期所建造的防空設施,屬於疏散防空洞者,目前留存較多,但作為指揮室的防空設施,則相當罕見。其做為整個嘉義縣市區域的指揮中心,其內目前仍保留指揮室的防情電台、聯戰指揮中心標示牌,以及指揮用的防空戰備狀況說明告示,見證戰後初期國共冷戰的緊張情勢,相當珍貴。(文章參考節錄:嘉義市嘉義公園文化景觀基礎調查研究及保存維護計畫案 ) 新高山阿里山導覽圖中(圖七),可以一覽阿里山林業與嘉義市以阿里山鐵道所串連起的木材產業。如現今之阿里山森林鐵道、北門站、檜意生活村、營林俱樂部(圖八)、嘉義製材場都是時代的見證,嘉義木都之名便是源自於此。



日本時代阿里山眠月線運材及嘉義製材場舊照片(圖九、圖十),皆可見木材產業在嘉義的繁榮興盛,1914年開始營運的嘉義製材場(圖十一)在1941年的中埔地震多處損毀,之後立即重建1942年以二代(圖十二)之姿繼續營運,動力室與乾燥室及一些設施地震後未嚴重損壞,依然存留至今。在陳澄波《木材工廠》畫作描繪著1940年嘉義製材所(圖十三),可對比舊照重建第一代製材場的場域影像。





為了快速復工及戰時因素,第二代以木材重建工場建築(圖十四,圖十五),不同於第一代的水泥工場。現今工場內已無機具(圖十六),機具配置僅能以舊照加以想像,原為貯存木頭的杉池已成文化中心,一張杉池垂釣的舊照(圖十七),不禁讓人重疊嘉義八景「檜沼垂綸」樣貌。




由忠義街、長榮街民生北路回嘉義車站途中,周邊的幾處現代及舊建築(圖十八),也呈現從日本時代到終戰後這木都景色的變化,但我們漫步街道期間,恍若檜木香飄散在記憶的嗅覺裡,木都之名深刻又存留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