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街頭巷尾 臺南城西街肆現代街屋的表情

臺南城西街肆現代街屋的表情

by 家永 實

大隱於市的街屋們系列【 圖文|NaNa通

    大隱於市的街屋們系列,在十一月四日現代街屋踏雜導覽中,主要是以觀察城市中五十、六十年代的建築風景。路線範圍以臺南舊城大西門外宮後街開始,涵蓋區域大致上以民權路三段以北、金華路四段以東、哨船港以南及西門路二段以西(圖一),這個區域同時為五條港之北勢港、佛頭港、新港墘港三條舊港道之範圍,當中有永樂、水仙宮市場、宮後街、北勢街(今神農街)、咾咕石街(今信義街)等歷史及常民場域,街道時代感的彼此堆疊與新舊交替,存在著紊亂及不協調的視覺感受,卻也伴隨著實在的生活節奏。

圖一

    宮後街在清國時代,為西外城通過大西門進入府城的主要道路,這條街道乍看之下了無古風,其實有著傳統木造屋、洗石子洋樓、現代透天厝,在這約一百公尺的小街道竟可瀏覽到清國、日本、戰後三個時期的店舖民居,而處於當中的戰後住宅,有方形圓角三連續陽台,陽台表面覆以白色文化石,展現其特色的透天厝(圖二右棟),隔壁立面以淺棕色、深棕色小瓷磚,營造出住宅的上下圓弧立面的圖形(圖二左棟),可看見一種在建築表現上,追求基本造形呈現的企圖。

圖二
圖三

    水仙宮市場旁,民權路三段、仁愛街前的四樓店鋪透天厝(圖三),建物三面皆有道路及巷弄,面南樓層都有釉綠小瓷磚陽台,且陽台門窗細部造形處理,面西陽台則以不規則板岩裝飾,而建物西南側圓角作法,增加視覺柔和感,建材的多樣性引出的層次,使得這棟長方形量體的建築,豐富了視覺感受。

    由北勢街(今神農街),僅能兩人通行的東側小巷,順著往西走到底再轉南向,還未走出民族路三段,即可看見上方為居住區域,下方為便道的空橋式住宅(圖四)的時代風景,這個區域同時是五條港數一數二繁榮港道,即佛頭港的遺址,在清國後期的進士許南英,曾寫下「佛頭港裡鬥龍舟,擠擁行人到岸頭」的〈臺灣竹枝調〉,對照今日的景象,著實得發揮極大的想像力,融合這段字詞,才能模擬這曾經繁華熱鬧的景致。

圖四
圖六
圖五

    經民族路三段進入信義街,由臺南社區大學的看南埕書坊,在此右轉小巷連結康樂街、忠孝街,忠孝街西側,櫛比鱗次相連的透天厝(圖五),每一棟都展現自己獨有的立面表情,有二樓封閉立面,以玻璃方磚造型透光的設計,也有回字挖磚形塑的立面,皆有迷你陽台營造的空間變化,可觀察表面建材,覆以小瓷磚或板岩,左棟回字挖磚街屋的一樓鐵花窗,以連續菱格方框造形,幾何風味設計也相當玩味。

    順著小巷進到南興菜市場,可見一棟微懸臂小透天(圖六),目前為朵貓貓烘焙教室營運使用,二樓的樓板面積大於一樓,因沒有外柱支撐二樓,以懸臂方式呈現建築結構。出菜市場小巷過海安路三段的西側,即進入另一古稱十八洞的歷史場域,小巷錯綜裡,仍見到一些趣味的民居,有用赭紅火頭磚嵌於街屋立面的花台(圖七),足見屋主對自然的喜好及居住環境之品味。另一處的迷你二樓小屋(圖八),二樓上開窗及下方氣窗配置,說明當代對於空氣對流之重視,且立面使用深咖啡色小瓷磚為底,加上小部份白、灰、藏青等色的小瓷磚,強烈呈現馬賽克視覺感、也似有像素之趣味。

圖七
圖八

    綜觀此次路線區域之歷史,如前所述,街屋建築的表現上,有一、兩百年的時間軸帶感受,由於人們對於居住空間,直接訴求的是安全及舒適,以現代工法及建材,大量取代舊時代的磚石木構建築,但在五十、六十年代的現代街屋,我們發現,設計者、屋主、匠師在其中也企求他們當代的流行,並營造街屋的個性及表情,使街屋作品獨特地立於府城的街道紋理中。

0 留言

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