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社大呼應建城300,師生化身喵妖,以手繪城門圍城
為響應府城建城300年紀念,台南社區大學以兌悅門巷弄間流傳的貓妖故事為主題,於兌悅門前舉辦茶席、詩歌等展演,並於兌悅門城牆前擺放由油畫班師生手繪的50隻貓咪與城牆的意象,象徵「貓妖圍城」。甫獲隱形文化資產認證的城門口集福宮也恭迎劉柳神將護持,融合信仰、吟詩、展覽,呈現老古石街兌悅門三百年豐富的文化元素,以文化呼應公民圍城的意象。

活動由集福宮如性慈敬堂的劉柳將軍神將出陣坐鎮城門為本場活動祈福開始,古意唸歌團團長羅士哲以唸歌說唱老古石街的貓妖傳說與城門歷史,渾厚具渲染力的吟唱聲中,讓現場民眾迅速融入古老歷史的氛圍中。台南知名茶詩人葉東泰也創作多首台語詩,搭配音樂家建志老師的古樂演奏,感性的腔調,吟誦「紅磚硓𥑮疊樓城,箭頭指向紅毛城…上帝爺公集福氣,媽祖婆宮金安居…古早海賊已遠離,文青小店佔街邊,兌悅門內新故事,等汝做伙寫一篇」,融合城門、古街與現代生活意象,為本次文化圍城鋪陳出厚實的文化氛圍。

台南社大油畫班以「貓妖與城牆」為主題創作,師生創作50幅作品,呼應府城城牆與貓妖傳說的在地傳說,展現台南社大學員對這座城市文化的創意回應。油畫班講師張駿業表示:「藝術創作不僅是表達個人情感的媒介,更是與城市記憶連結的重要途徑。這次的集體創作,是我們與城市對話的方式,我們將老古石街貓妖傳說與兌悅門城牆意象結合,以創作來呼應五九圍城的公民行動,就是希望能在300年的當下,留下屬於我們對這座城市的紀錄,藉由油畫可以保存長久的特色,或許未來的百年後,當有人看見我們的作品,能會心一笑的看見我們這個世代眼中府城城門的樣子,以及我們對府城的情感。」

活動也呼應古都保存再生文化基金會推動的「IF一府」計畫,致力於以文化行動串連建城300的公共思辨與未來願景。基金會執行長顏世樺指出:「『IF』除了呼應『一府二鹿三艋舺』,也象徵著『如果』。這次的快閃活動,其實就是我們要展現的精神,由民間團體發起的文化行動,讓更多人可以關心台南面對的公共議題,我們也想像參與行動的夥伴,尋求答案,下一個300年後的府城應該是什麼模樣?我們的文化該如何被延續?」

長期支持信義街各項文化行動,在地公廟集福宮副主委周榮棠表示,集福宮創建於清乾隆元年(西元1736年),於清道光二年(西元1822年)修造老古石街及兌悅門時,更名為集福宮,是兌悅門內信徒最重要的信仰中心。本廟長期關注台南的文化保存,不僅與台南社大合作舉辦歷史街區文化講座,也積極支持在地子弟如性慈敬堂年輕成員與社大合作,將有120年歷史、甫獲台南市民俗類無形文化資產認證的家將文化轉化為課程倡議推廣,此次恭迎廟內兩尊劉柳將軍出陣,也是希望大家重視台灣豐厚的歷史,更重視歷史城區的保存。

台南社大校長林朝成則說,台南社大成立城區小組駐點信義街多年,致力於轉譯府城文化元素,推動城區文化的累積與傳播,從實境遊戲、街區電台到藝術策展,「我們關心的不只是歷史,藉由公民圍城的概念,在府城300年當下,去關注台南不僅只有文化活動,還有許多可以讓台南更好的議題,需要公民投入去共同倡議。」

本場活動也是為五月九日公民圍城行動熱身,社大也呼籲街區及社大師生共同參與五九圍城的倡議,到各城門的路段去表達對於府城建城300年的支持與身為臺南人與有榮焉的認同。

硓𥑮石城 創作/葉東泰
甕城 甕城 彎弓曲
矮肥短短真妖嬌
紅磚硓𥑮疊樓城
箭頭指向紅毛城
入城門口是阮兜
新港墘港有屎溝
台灣南北雖趣味
無像佇遮遐出味
上帝爺公集福氣
媽祖婆宮金安居
衆善奉行惡莫作
毋免燒香嘛保庇
歩歩生活一齣戲
主角隨人演落去
好戲連臺不管時
歹戲會使寫成詩
古早海賊已遠離
文青小店佔街邊
兌悅門內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