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呼應「府城建城三百年」紀念活動,臺南社區大學美學教師張駿業,特別邀請油彩心暮光、素描心視界、油彩心印象、油彩心連線等油畫及素描繪畫班級學生,共同參與「公民建城」課程計畫,透過繪畫創作與團隊合作;重現臺南歷史古城門的風貌。
該課程歷經一整學期規劃與實作,最終成果將於社大街區據點「埕南二五」展場展出,展覽名稱為《府城300:以畫築城》公民畫展,展期自6月14日起至9月22日止,歡迎想重溫古城門故事的市民蒞臨觀展,寫下對城區保存的建議。

與傳統繪畫課程不同,這次的創作不僅僅是靜態寫生,而是導入分組合作與歷史資料蒐集,讓學員親自「打造」一座座失落或現存的城門。張駿業指出:「光是展出寫生作品似乎少了點什麼,我們希望學生不只畫,更去理解臺南城門背後的歷史與意義。」
課程設計初期即以「府城三百」為主題核心,橫跨油畫、素描等四個班級,學生被分為九個小組,每組認養一道城門,從查找文獻、現地觀察,到製作立體模型,這些「城門」以厚紙板為基底,貼上畫布後再以油畫顏料彩繪完成,展現出別具風格的藝術張力與歷史情感。
參與城門策展創作的學員之一,陳美惠表示:「我原本不是台南人,我是來台南唸書,我參與小乖老師的油畫課程中,找到療癒自己的方法,也找到我在台南持續生活的動力,跟小乖老師一起畫城門,我們這一組選擇大南門,因為南門公園旁邊是花市,我們這組在考察城門的過程中,也把花、植物的顏色融入到城門上,變得更加多采多姿。」

一直喜歡台南文史與古蹟的學員莊琇文則在本次策展中,分享與自己跟小乖老師一同寫生時,真的能看見平時文化不同的面向,雖然過程中很辛苦,明明可以在自己家裡畫畫,為什麼還要到戶外畫圖,但隨著每次的寫生,我真的能看見這座城市的變化。
「我們希望透過團體創作,讓每位學員都能在過程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張駿業表示,素描班負責描繪城門周邊的老樹,連線班則記錄街景與人車日常,油畫班則專注於主體建築的立體呈現。「每一班、每一組的成果風格都不同,但正反映出集體協作的多樣性。」
有趣的是,有些小組選擇以較現代感的形式呈現城牆,也有組別嚴格依照古地圖與歷史文獻還原已不復存在的小南門、大北門等遺跡。這樣的創作過程,對學員而言既是挑戰,也是機會。有學生到現場寫生,也有以資料拼湊歷史想像,展現高度自主學習能力。

此次展覽不只是繪畫成果的展示,更是一場社區公共藝術實驗。張駿業認為,社大教師與一般美術老師最大的不同,在於需結合公共議題與在地認同。「我們的目標不是培養畫家,而是讓社區居民能透過藝術重新認識臺南。」
課程也設計了新舊生的共學環節,前幾週安排新生基礎訓練,並由舊生協助技法教學,使得每位學生無論背景皆能順利參與集體創作。對教師而言,這種教學方式雖複雜,但換來的卻是學生間互相學習與支持的動能。
「城門本來就是靠眾志成城、一磚一瓦搭建起來的,這次的展覽,就像是我們用畫筆築城,用行動連結彼此。」台南社大城區小組總結他們的初衷。此次展覽將於6月14日在埕南二五展場開展,歡迎市民前往觀賞,用不同視角重溫臺南三百年來的城門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