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街頭巷尾 旗後港町街肆遊

旗後港町街肆遊

by 家永 實

【大隱於市的街屋們-打狗高雄篇 圖文|NaNa通 】

「旗鼓堂皇,維揚我武;津樑鞏固,克狀其猷。」
大正十年(1921)6月,澎湖人陳錫如應邀到高雄教授漢文,而成立了高雄旗津之旗津吟社。 旗津吟社作上述描述旗後詩詞,在戰後引用詩詞當中「旗」與「津」,旗後之後改稱為旗津。

圖一

說到旗津島不能不說到高屏溪(下淡水溪),古下淡溪水流入海中的泥沙,因為潮汐,泥沙向北流直至打狗山、旗後山附近,受到獨立島等珊瑚礁阻檔而成了淺沙洲(圖一)。之後逐漸延長出現的旗后島有一個現象,是這個沙洲島嶼會依水流影響,時而與台灣本島相連接或分離。荷蘭人的航海日誌曾記錄有關漢人來到打狗地區補魚的文獻,台灣本島及旗後島之間的潟湖、又稱打狗內海,具有天然港灣的功能。如果日本人沒有進行人為築港工程,那港區大概和台南鹿耳門、四草一帶因泥沙沖積逐漸變成陸地,而今日的旗津有可能會與高雄市相連結,那整個都市發展就會有大大不同的風貌。

圖二

天津條約的簽訂大大影響打狗港自荷蘭時期以來是漁港的情況,直到1858年(咸豐八年),清國與英法訂定天津條約,確定打狗成為台灣地區四個開放的通商口岸之一,打狗港才由漁港轉為商港,之後設立打狗海關。(圖二-1893年的打狗港地圖)打狗港正式設置海關後,旗后地區的港區邊開始有外商聚集,為當時港區最繁榮的地區之一。

圖三
圖四
圖五

日本人入台後,旗後地區也進行了市區改正,迎來現代化的風貌。(圖三-打狗市區改正計畫圖-1908)、(圖四-觀光的高雄市(局部)_金子常光-1935),而漢人聚落的景色只能由舊照中追憶(圖五),對比接近角度(圖六)街景以詐大不同。

圖六
圖七
圖八


旗津渡輪站前在打狗開港至日本時代,港邊原有一間酒家「福聚樓」,日本時代台籍畫家張啟華用油畫留下建築的側影(圖七),當時也有拍下「福聚樓」照片(圖八),見證旗後港町的一抹繁華酒綠。

圖九


通山路文正巷有保存「穎川」、「錦繡」兩棟老屋(圖九),「穎川」建築於昭和三年(1928)興建完成,為日本時代中產階級標準的一層木石磚造(磚石造即老古石及磚造)固定形制的閩式三合院。馬背正身、大門凸形字體的門聯,兩旁左右護龍及子孫巷結構,具古典美感,原貌保存完整。「錦繡」前棟興建於1951年,為磚木造2樓建物,後棟則建於1962年的加強磚造2樓建物。是一棟2層樓洋房,2樓立面的女兒牆上的「錦繡」堂號是洗石子的工法,紅瓦、馬背、雨批為閩式建築元素,2樓陽台的瓶形矮欄和屋內的線板則是日式裝飾風格,天花板桁架和樓梯都是木料,呈現當代的洗石子工藝。

圖十

旗津小街巷有不少「津田ポンプ」系列水協仔,津田泰司、津田哲兄弟兩人的父祖輩於1920年在廣島設立公司生產「津田」手壓式汲水泵浦,後來父親也在台灣成立代理公司,二次大戰廣島核爆後,公司便結束營業,兩人於2007年開始台灣尋訪父祖輩當年所生產「津田」手壓式汲水泵浦,並成立歷史研究會(圖十)。

圖十一

永安巷八號的隱藏紅磚老屋(圖十一),根據口訪調查,紅磚老屋最早由開發高雄的商號新泰記興建。新泰記為葉家所有,葉家之於高雄,可謂林本源之於板橋,葉家長期資助「旗津吟社」的運作,根據訪查,紅磚老屋,很可能是當時詩社所在位址。

圖十二
圖十三
圖十四
圖十五

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第一間的禮拜堂打狗禮拜堂。因街道視角只能見到部分禮拜堂建築,建築模型才能看到全貌(圖十二、十三)。1935年巴克禮牧師於現址破土興建新聖殿(圖十四-日本時代樣貌),並開設愛兒園(圖十五),為教會的附設幼稚園。禮拜堂於2013年重建為今貌。旗後教會的創立,是遠從英國蘇格蘭來台的馬雅各醫師,經過140天航行(圖十六),將基督新教及當時先進的醫學、文明在這遠東的福爾摩沙種下種子。

圖十六

旗後礮台位於旗津最北端的旗後山上,此地扼守高雄港出海口,地理位置險要為軍事要地,清國初期即有駐軍並設立礮台(圖十七、圖十八)。1874年牧丹社事件過後,在加強海防的政策推動下,清國在旗後(中位)、哨船頭(低位)、柴山(高位)等三處建立新式礮臺,以三個高低層次不同的礮位全方面守護高雄港的安全(圖十九)。

圖十七
圖十八
圖十九

旗後礮台是三個礮台之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者,目字平面量體位於旗後山南側,與北側的旗后燈塔相望,旗後砲臺聘請英籍哈務德四品總教習督造,採中西式合璧設計,以鐵水泥、紅磚砌築,並鑲入許多傳統紋飾如相對的囍字與蝙蝠,全區分為操練場、大礮區(設置阿姆斯特朗後膛鋼砲)、指揮區,入口處題有「威震天南」的字樣,與哨船頭的「雄鎮北門」相呼應,「威震天南」在乙未戰爭時曾遭日艦「吉野艦」轟擊掉威震兩字(圖二十、圖二十一),有歷史痕跡刻印的軍事古蹟。「威震天南」門額戰後依可辨識天南兩字進行修復,威震則以描字外框呈現(圖二十二)。

圖二十
圖二十一
圖二十二

旗後燈塔於1883年由英國技師所建紅磚塔, 1918年於舊燈塔再建新燈塔(圖二十三),為國內唯一的白色八角形磚造燈塔(圖二十四),塔身為八角形,至頂部轉為圓筒狀,有陽臺可供遠眺,塔頂的風向儀是全國唯一以「東、西、南、北」漢字標示方位者,塔前有座西洋式白牆辦公室,外面綠意盎然的草坪上,還有一座日晷儀。二次大戰時雖曾遭受機槍掃射,但無損運作,無間斷地照耀海上的船隻。

圖二十三
圖二十四
圖二十五

旗津作為台灣文明開化的發源地之一,小小的港町,有燈塔、砲台、第一間基督教會、旗津吟社等有形無形的豐沛歷史,近來又有旗津tha̍k冊書店進駐(圖二十五),讓旗後不僅有外顯的觀光,更添人文之風,串起旗後港町自身歷史的關注與傳承。

圖二十六-旗後港町街肆遊彩色稿

參考資料及圖照片來源:
*網路資料

* Wikipedia
*智邦生活館公益電子報/黄暉榮

*偏門研究員KUN

*中央通訊社2023

*國家文化記憶庫

*自由時報/2014

*旗後基督長老教會

*高雄旅遊網

*上下游新聞

*中央通訊社

*旗津tha̍k冊臉書

0 留言

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