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街頭巷尾 展功夫,攢好料

展功夫,攢好料

by 張 耘書

辦桌社區報Ⅱ

民間辦桌的菜品,大致上可分為開胃前菜、冷盤、羹類、主食、湯品、熱菜與甜點等類項,隨著時代變遷與經濟的提升,食材與菜色內容也不相同。

早年中南部辦桌,瓜子是必備的「桌面」,從開席前到宴席結束全程擺於桌上,以供等候上菜時隨時有零嘴可吃,後來以堅果類(如開心果)替代。近年,有辦桌師傅提供涼伴毛豆、辣炒丁香、鹹蜆仔等開席前菜,添顯價值感也豐富菜色內容。

瓜子是早年辦桌必備的「桌面」,可說是臺灣辦桌的記憶,隨著瓜子不像過去風行,也較少出現在宴席上。

作為頭盤的冷盤,從民國5、60年代以腰子盤盛裝,到6、70年代大同瓷器生產七星轉盤,在每一小皿盛裝鹹、甜、酸、五味、沙茶等不同滋味,並以炸

、醃、滷、涼拌或炒等手法烹調出不重覆的冷菜,中間通常還會放上整罐的螺肉罐頭,以顯大器。

自早冷盤除了品嘗各種豐富的調味外,從食材的厚薄度與配搭,可窺知師傅的刀工與擺盤,從罐頭的品牌與級數,可看出辦桌的等級,而冷盤的內容與鋪排更可知辦桌豐沛(phong-phài)的程度,頗有從序曲即展露辦桌的豪邁與氣勢 。

打頭陣的冷盤,是辦桌中重要的開場式,食材與烹調方式多不重複,既品嘗師傅的調味,也看師傅的刀工。
中間圓盤,外圍六片半月形的七星轉盤(七仙女盤),是許多人對辦桌冷盤最深刻的印象。

羹類的菜式以魚翅羹最為經典,南部辦桌多置於第二道,又稱「二路菜」,除了用料與火候的掌控外,內行人都知道臺南的辦桌口味偏甜偏鹹就依此羹湯評斷,而辦桌師傅是否真材實學,吊湯是否精煉到位,也以此為指標。

二路菜十分重視湯底,煉湯好壞與否就看這道魚翅羹。

主食最常見的菜品便是米糕,從早期以雞肉、豬肉、香菇為配料,提升到以海鮮配搭,如魷魚米糕、鰻魚米糕,80年後開始風行紅蟳米糕後,一路成為辦桌不可缺的佳餚。

肥美紅蟳,搭配甘甜飽滿愈嚼愈香的糯米,紅蟳米糕是臺南經典的辦桌菜。

早年的辦桌菜以湯類最多,含羹湯至少有2至3道,可能與製備較容易以及當時宴席沒有飲料有關。湯品在從平價如廟會辦桌常出現的豬肚湯、魷魚螺肉蒜或各式雞湯,到選料考究,工序繁複,得精細處理,費時久燉的佛跳牆、布袋雞都有,簡繁依不同場合的宴席而定。湯品講求的是食材間的相容性與火候,在時間與溫度的淬煉下,吊出湯頭的滋鮮味醇,如佛跳牆融合福州菜擅以各種山珍海味,講究高湯提鮮的特色,而成為宴席名菜。

布袋雞得先將全副雞胸骨拿掉,將相容適合的配料預煮過,再將配料塞入雞內,做工繁複。
布袋雞應源自八寶雞,是日治時期的名菜。

熱菜的烹調手法最為多變,爆炒、清蒸、白灼、煙(糖)燻、溜油、紅燒或以勾芡…等,食材囊括海陸珍饈,在師傅料理路數下,展現多滋多樣的迷人百味。

臺南的辦桌菜從過去動輒14、甚至16道菜,到今日多以10至12道菜為定制, 常以冷盤、魚翅羹、紅蟳米糕為傳統喜宴的頭三盤,幾乎已成慣俗,而封肉、全雞也成為辦桌約定俗成的菜品,並以一湯一乾、海鮮與肉類交錯方式上菜,再以水果以及甜湯或甜點(今日多為奶酪、冰淇淋或一人一份西式點心)收尾,以適巧適宜的精緻與份量,讓宴席完美畫下句點。

早年完席多出甜湯,今日則多被甜點取代。
辦桌原本沒有水果,如今南部辦桌動輒3、4層的水果塔,常令北部民眾驚呼。
0 留言

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