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街頭巷尾 臺南辦桌人

臺南辦桌人

by 張 耘書

辦桌社區報Ⅲ

早期,並沒有專職辦桌的師傅,多由村里中擅長煮食的人負責掌廚,當時出來辦桌的人都利用農閒,多出自鄰里間的情誼而幫忙,並不以賺錢為目的。爾後,廚師成為一種職業,從最初的兼職或副業,逐漸變為專職,並開始授徒傳藝。 過去,各鄉鎮幾乎都有一、兩位知名的師傅,隨著辦桌場次增加,在口耳相傳下知名度提升,並透過與地方的互動交流,以及授藝傳承,建立起以該區或某位師傅為主的廚師系統。

台南廟宇多,廟會活動頻繁,祭祀與飲宴需求高,也造就辦桌師傅蓬勃發展。

府城曾是臺灣的政經中心,不乏富商與世家大族,食材不虞匱乏,加上崇信仰、重儀俗,以及人際網絡與社交活動頻繁,經年累月下形成一套飲食與宴客文化,此由府城內早年酒樓、餐館林立便可知。府城辦桌師傅多,早期不少從酒家歷練出身者,如知名的「寶美樓」儼然孕育廚師的搖籃,臺南許多老一輩師傅或多或少都與其有些淵源,且隨著師傅間的流動,讓酒家菜的精髓得以傳衍 ,再轉化為日後的辦桌菜。

昔日寶美樓是臺南知名酒樓,早年府城有名望的人家辦桌宴客也會請寶美樓大廚外燴。
日治時期從サカリバ(沙卡里巴)起家的「南吉點心店」,不僅第三代鄭景良承襲家學辦桌手路,太太蔡慧萍也出身府城飲食世家,兩家族共同擦亮南吉招牌。(圖/南吉外燴宴席)
在臺灣辦桌業享負盛名的汪義勇,其父坤師最早幫鄰里張羅辦桌,奠定基業,傳到阿勇師之手,成為辦桌業翹楚。

西港、佳里、學甲、善化、七股等海線地區,早年以西港師傅最為密集,名聞遐邇,此與當地定期舉行的刈香與週期性建醮有關。西港王醮歷史悠久,規模盛大,香境跨越多個鄉鎮,為供應陣頭與香客遶境沿途的飲食,同時宴請親友,當地庄社總動員辦桌,因而自早有「西港仔刈飽香」的俗諺。

鄰近的學甲、佳里、麻豆、以及土城仔,也各有定年的大型香科活動,不僅擴及的庄社多、範圍遼闊,伴隨而來的吃拜拜、吃做醮,讓辦桌需求量大增,也吸引較多人投入辦桌,造就產業的發展。早年「西港仔系統」知名的辦桌師傅包括俊師、蔡家班,民國6、70年代則有飛龍師、阿富師與大象師等,約民國80年代前後分衍,再拓展至各地,包括廟會活動同樣盛行的土城仔,在早年外食還不普遍時,庄內便有黑矸師、阿平師、加丁師、青葉、大箍朝、董家班、瘦曾仔、長腿義……等多達十幾位辦桌師傅。這些師傅不僅在當地十分活躍,也應聘至鄰近的媽祖宮、四草一帶辦桌。

獲選2022米其林必比登推介的「東香台菜」,辦桌起家後才開餐廳,由阿平師(左)與大頭師(右)掌理。

海線地區的鯤鯓、喜樹、灣裡一路往南至高雄白砂崙、茄萣,以及南關線(仁德、歸仁、關廟、龍崎)一帶,大抵也在此背景下發展。 南關線大小庄廟多,聚落本身的祭祀需求以及醮典廟會帶動外,連動的還有交陪境,境內宮廟互動頻密,經常是一座廟有活動,交陪的友宮便會相贊,最顯著之例就是歸仁仁壽宮、大人廟、關廟山西宮三大廟的「三角交陪」關係,因此,一年到頭圍繞著這些宮廟的祭祀與辦桌幾乎不停歇,加上關廟在籐業發達的年代,工廠林立,在地方產業的加持下,市場有增無減,而在籐業沒落後,也吸引得另覓謀生的人投入辦桌,促使辦桌發展成南關線重要的產業,辦桌師傅密集度之高,不下於有「總舖師故鄉」之稱的高雄內門,且在時間的琢磨下廚藝也更為精湛。如當地赫赫有名的「施家班」,已有上百年並傳承數代,早年俗諺「3個廚子撐起一個村」的媽廟村,指的就是當地辦桌如日中天的盛況。

DCIM\100MEDIA\DJI_0550.JPG

南瀛溪北地區的後壁,因為區位與交通因素,加上當地上茄苳十三庄、下茄苳五十九庄遶境活動,與每年4次的謝冬儀式以至每月賞兵,一年到頭祭祀活動熱絡,很早便發展出以鑒師為主的系統,遍及整個上茄苳,當地辦桌師傅大多數都是師承自鑒師,也讓上茄苳有「廚子庄」之美名。而安溪寮的阿P師、清華師,承繼家業也授徒傳藝,皆是當地知名的辦桌師傅。

辦桌是勞動力十分密集的產業,師傅在開拓辦桌市場後,多半以家庭、甚至家族為主傳承,藉此也穩固事業。

0 留言

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