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隱於市的街屋們 – 迷宮街巷篇系列【 圖文|NaNa通 】
台灣(台南)府城的竹仔街,為城內重要的商賈場域六條街之一(六條街為竹仔街、武館街、大井頭街、帽街、下橫街、武廟街)。竹仔街一側即是據估可追溯到15世紀歷史的大井頭古井,這一側稱為大井頭街,現今則是民權路二段及永福路二段的路口,北邊是赤嵌樓頂著椰風曳曳的天際線,赤嵌樓斜對面松村燻之味一旁的小巷入內,經陳世興古宅大門前往東直行穿越忠義路二段,由該路段的158巷進入就是蕃薯崎的區域,再往東便是稱為吳園的吳尚新園邸,直到旭峯號(僾果鮮),這一路線即是這趟竹仔街至蕃薯崎的街巷見學區域。

「大井頭」(圖一)名稱來由為大井旁的碼頭,但現在也用以指稱地名「大井頭」,此井有著名俗諺:飲大井水,沒肥也美,可一窺府城人對大井頭的情感。因道路拓寬之故,原井欄去除在柏油路上留下了井口在原址的意象,大井頭的斜對面約略是舊時竹仔街所在的平和齒科醫院(圖二),平和齒科醫院主體三層樓高,為隅角建築,隅角立面對西南方,推測因防西曬的緣故,只開了左右兩側的長狹形開窗,少量引進光源並利用此一立面製作平和齒科等大字廣告,醫院兩側二、三樓有水平開窗,開窗上下的秀面有洗石子的長形三角疊合的幾合立體裝飾,白色凸線框起建築外觀,現代幾何層次感相當明顯。


陳世興古宅一旁的巷子,可見雙ㄇ上下框住窗戶的透天厝(圖三),雙ㄇ上下框同時結合了雨庇及窗台意象,淺白棕黃色調的面磚,帶上一種都市的迷彩風。雙ㄇ上下框透天厝的對面小巷底,可見一棟由大量花磚型構立面的透天厝(圖四),花磚樣式為四芒星鏤空,多塊組合起來會產生圓形鏤空的錯視效果,這是現代建築利用空心花磚的視覺趣味。原巷子再稍往前右側,有棟鏡射双併火頭磚三層透天(圖五),二、三樓外側以大量火頭磚,並方形小開窗相當有秩序的排列,形構簡潔的建築表情。


進入忠義路二段158巷後,大致上就是蕃薯崎的範圍,崎的意思高低不平,蕃薯是舊時這一帶的主要商賣商品,這裡也產生一條蕃薯崎街,雖是一個老場域但建物大多是現代樣貌,小巷弄的狹巷小透天(圖六),白色框體及二樓造形鐵欄杆皆是常民現代街屋的趣味之處。穿越岔出的小巷來到民族路二段的民族路長老教會,本教會在日本時代原是「日本基督教台南教會」,由日本人細川瀏牧師設立。戰後1945更名為民族路教會,之後再加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體系迄今。民族路長老教會(圖七),是拆除日本時代會堂於1960年所建的第二代會堂,教堂正面以兩個方形量體構成,白色高聳的方形塔結合主要出入口,形成現代建築一個相當重點的設計,一種非中軸的機能取向動線型態,雖說是現代風格,但褐紅磚牆的五面尖拱窗,方塔的大尖拱窗,巧妙的導入西洋教會哥德風的傳統語彙,此外會堂後方是雙斜大屋頂(圖八),這些使建築朝多風格融合的企圖展現無遺。




蕃薯崎巷道裡,還有Γ「Gamma」立面造形的透天厝(圖九)。老宅改建的蜂大咖啡(圖十、圖十一),也是舊建築再利用的重要觀察點之一。吳園北側的現代風庭園宅第(圖十二),防西曬的小窗立面,在這裡也看見設計者對天候日照的考量。路線以吳園東側,建於日本昭和時代的旭峯號(僾果鮮)(圖十三)洗石子裝飾街屋,對比現代建築的風貌進行觀察。




竹仔街到蕃薯崎,在高地不平的巷道路徑之中,新舊街道紋理及建築夾雜其間,府城本地人及外來到此的人們,以不同的觀念一點一點地改變居住生活及商業場所的樣貌,該保留什麼街巷氣氛,或者是每一代人的學習及思考吧。
*(圖十四_ 2020_大隱於市的街屋們-迷宮街巷篇_竹仔街蕃薯崎_見學地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