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隱於市的街屋們 – 迷宮街巷篇系列【 圖文|NaNa通 】
台南市町目區分圖1936年(昭和11年)版本中,入船町位置在市中心的西北區域,幾乎在府城的西外城之外。而台南入船町的南界,是五條港河道匯流成舊運河的區域,不能不說入船町這個町名,在此得名恰到好處,但地貌、歷史及經濟活動的變遷,總是引人諸多思想,自清國乾隆年間以來,繁華冠全台的五條港街肆,在清國末期,河道淤積的問題已大大影響航運,到日本領台終於決定在舊運河南邊另闢新運河,新運河-台南運河,1922年(大正11年)開挖,1926年(大正15年)完工,台南運河市區港口在田町,與入船町隔著港町,府城的航運事業迎來新的一頁。舊運河則慢慢溝化,之後隱入地下成為道路。舊運河新港墘港及安海港的匯流處東邊,日本時代設立了港公學校,是現今的協進國小,北邊的大福街、大新街方格街道,直到戰後初期仍是一大片魚塭,之後陸化所進行道路規劃,目前依早期1971年台南市地圖,可見這一區彎曲紛亂道路中,出現井字方格的小型社區路網。


由明和菜粽旁的信義街108巷進入,右邊的藝術裝飾老洋樓相當醒目(圖一),牆頂的連續方格圓餅飾帶大方別緻,為本建築焦點,建築右側還可以看到鐵剪刀構件,穿過西外城的兌悅門(圖二)來到弧狀的文賢路,面對城洞外眼前節鱗比次的透天厝,難以想像從前是台江內海或魚塭大片的景象。




沿文賢路往右,來到民族路三段、金華路四段的交會口,對面就是協進市場,入口還可看到”協進”兩字(圖三、圖四),市場外圍多處店面有營業,內部已沒有商家攤位(圖五、圖六),1975年的航照圖中似乎可以觀察到協進市場的連續斜屋頂,雖是戰後興建的私人市場,卻流露濃濃的日式町屋風(圖七、圖八)。




由市場旁走進大福街、大新街方格街道,可見以西方傳統建築語彙形塑的透天厝,上有拱心石的圓拱窗及圓拱陽台立面(圖九)。火頭磚為底裝飾垂直水平條,分為三區塊的長棟透天(圖十) ,另一邊是有V形裝飾圍牆門柱的庭院透天厝,鐵門裝飾有不少動物造形(圖十一),街巷一側有圓角陽台連續泛厝(圖十二),再一棟透天厝的鐵花窗為日本傳統的七寶紋(圖十三),這種紋樣是圓形四等分後,再相疊組合而成,相疊中間會有四芒星,此紋樣有吉祥喻意。往前不遠處有間”大次郎號”輕食店(圖十四),特色是店裡有許多懷舊機器人玩具、電玩的收藏。







從小巷走到民族路三段,對面是臺南市中西區戶政事務所(圖十五),建築以幾何量體組合,大膽豪氣的堆疊表現,一旁的綠色建築(圖十六)原為祥元內科小兒科診所,西側密集的垂直遮陽系統,明顯對應下午西曬。轉回大福街、大新街方格街道,連續倒弧退縮式陽台大宅,造形簡樸大方,鐵花窗樣式也很特別(圖十七),三連T造形陽台透天厝(圖十八),以此形塑屋子的外觀特色,附近有戰後常見的,單邊陽台垂直遮陽條設計房屋(圖十九),到民權路三段,協進國小校舍也設置大面積斜角遮陽系統,來對應室內的西曬(圖二十),此處的民權路三段是新港墘港及安海港匯流的舊運河處(圖二十一),轉進濟生街,街角的透天老屋,對角處二、三樓的退縮陽台及一樓的小庭院(圖二十二),讓建築的使用帶有實質及視覺上的緩衝感。





建於1962年的聖十字架堂,北側可見紅磚牆體配搭白色方框窗,簡潔又懷舊,西向入口立面,中央十字架垂直水平條構成的方形牆體,加上三角屋形兩相疊合的中央開窗,產生相融的微妙視覺感(圖二十三、圖二十四)。
五條港到入船町,這一帶因舊運河超過百年以上的繁華,在新運河開通,至戰後此區陸化,漸漸轉為住商常民區域,喜好歷史懷舊的人們,在曾是運河、河道的街巷紋理,或許察覺自身在時間裡的渺小,試圖在爬梳以往的過程中,呈現某種可想像傳述的未來。


*(圖二十五_ 2021_大隱於市的街屋們-迷宮街巷篇_入船町的舊菜市與舊運河_見學地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