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專欄評論 【笑歌个故事2】:乞食琴,月娘面

【笑歌个故事2】:乞食琴,月娘面

by 羅 士哲

【 文|羅士哲 / 古意唸歌團團長 】

月琴(goe̍h-khîm),從前是陣頭和民間藝人們,慣用的說唱樂器。20世紀下半葉開始,則慢慢變成一種象徵。象徵著「草根」,象徵「老文化」。從恆春傳奇藝人陳達被學者專家們「發現」,前往台北錄音演唱,技驚四座,到《海角七號》裡彈月琴的茂伯,《血觀音》裡彈月琴的楊秀卿,都是這一象徵符碼的延伸。

月琴,究竟是怎麼樣的樂器呢?每當我拿出月琴,常常都會有人叫我唱一段「思相枝」(su-siang-ki)。但月琴能唱的,遠遠不只是思相枝而已。那是屬於恆春人的音樂,其他地區的人們,也各自唱著自己的歌。

從前的人把月琴稱作「乞食琴」(khit-chia̍h-khîm),因為乞丐出門行乞的時候,有些人會揹著一把琴演唱。其實從現在的觀點來看,這已經不能算是行乞,而是標準的街頭藝人了。付費給街頭藝人,來觀賞表演,也是理所當然。這個名稱,其實顯示了從前的人,對於說唱藝人,以及戲班的輕視。

月琴只有兩條絃。現在幾乎都使用尼龍線,台語說的「牛筋線」(gû-kin-sòaⁿ)。從前,這種塑化材質不普遍,則用另外兩種不同的絲線:蠶仔絲(thâm-á-si)和苧仔絲(tē-á-si),也就是蠶絲和苧麻。整把月琴從頭到腳,其實都是取自於台灣本土便有的材料。月琴的面板,一般使用梧桐。梧桐較不紮實,較「冇」(phàⁿ),因此聲音的共鳴效果更好。琴柄上按音的格子,台語稱為「徽」(hui),一般是使用竹子來製作,取帶竹皮的竹片,韌性夠也更美觀。

月琴這一個「月」字,其實就來自於面板的形狀。看看,像不像十五天頂的滿月?雖是乞食琴,卻有月娘面,能唱人的悲喜。

月琴能唱的,不只思相枝,恆春調。民間大大小小的文陣,幾乎都能看見月琴的身影。歌仔戲,用月琴。車鼓陣,牛犁歌陣都用月琴。目前流行於台南高雄一帶的特色陣頭「天子門生」(thian-chú-mn̂g-seng),也用月琴。文陣常使用的彈撥樂器,就是月琴和三絃(南管則用琵琶與三絃),而月琴比三絃更容易上手。只有兩條絃,又有固定的格子,不必靠音感自己抓音。

月琴的音域不廣,跟人聲相仿,所以也成為台灣傳統說唱藝術「唸歌」(liām-koa)最主要使用的樂器。唸歌用各種歌仔調,唱長篇的故事,有勸忠勸孝,也有台灣民間的在地傳說。用一把月琴就可以唱,配合上一把「大廣絃」(tōa-kóng-hiân),效果又更棒。大廣絃傳統用林投做琴筒,聲音滄桑有勁,與月琴搭配起來,從前的人說是「一對手」(chi̍t-tùi-chhiú),正是絕配。有興趣的讀者,不妨上網搜尋楊秀卿的影片,或是她的老師邱鳳英(邱查某)女士的影片,有許多月琴與大廣弦一搭一唱的絕配演出。

有時看著同輩的朋友一個個彈吉他,彈烏克莉莉,難免有些感慨。有沒有一天月琴能恢復流行呢?輝煌的時代一去不返。只能一天一天彈下去,唱下去,盼望著祖先留下來的美妙樂音,不要在時代的洪流中逝去。

0 留言

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