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石濤的台南-〈吃豬皮的日子〉_《白色之網I》》收錄
<字裡行間的台南街巷>
〈吃豬皮的日子〉短篇小說是葉石濤極富自傳體裁作品,文脈展現出府城終戰後初期小西門圓環飲食生活面貌。
敘事主角下班後夜攤的飲食,攤販老闆與顧客內心小劇場,互動鮮明、食材生動描寫令人垂涎。,老闆與顧客一來一往中,如小推理劇般,最後由老闆年輕女兒陪主角走一段回家路之間的對話,解開一些往事,讓主角重拾生活中重要之事。
在小說的幾段文字中,我們結合地景地圖(圖1),來體驗<吃豬皮的日子>寫作實景。

段落一:
我很早就知道府城有個馬兵營街,原本是連雅堂故居所在的地方。日據時代連雅堂的故居早已蕩然無存,變成富麗堂皇很有殖民地衙門風格的地方法院了。
….可是命運的安排,我有一段時期幾乎生活在這馬兵營街。

故事開始的「馬兵營街」在日本時代初期繪製<台南府迅速測圖>可看到這條「馬兵營街」(圖2),也是早期連宅所在,這個位址日本時代至終戰後為台南法院(圖3),現今作司法博物館使用。

段落二:
入夜以後的馬兵營街一片漆黑。但是離這兒不遠的下大道良皇宮前卻是燈火燦爛、人聲嘈雜的夜市。這兒有各式各樣的小吃攤,在西門町尾,離新町(妓女街)不遠,所以生意特別興隆。…每天晚上我從馬兵營街拖著疲憊的步伐來到下大道,就常看到一輪明月或弦月掛在西邊的夜空上。那時候快接近午夜,大多數的攤子都打烊了。但是我一點也不著急,我知道葛根伯的攤子一定還沒收。葛根伯所賣的東西跟別人有別。一隻大鐵鍋裡煮著豬皮、蘿蔔、油豆腐之類的東西。
這一段「下大道…嘈雜的夜市」,現今小西門圓環(圖4)。

段落三:
葛根伯本來是在新町(妓女街)幹活的藝人,聽說是替賣藝不賣身的藝旦清唱平劇時拉胡弓的,年老了以後,才來這擺攤子,其實這和新町的盛衰有關,以前那優雅的時代過去了,再沒有人有雅興去新町找藝旦聽清唱平劇,自然拉胡弓的也失了業,因此,這老頭也保持了一貫古風,客人欠帳,從來不催。
葛根伯早期工作之處「新町」為保安路周邊街路區域(圖5)。

段落四:
這是民國四十幾年的事情,我當時孑然一身,在馬兵營街附近的自來水機構當臨時工友。每天的工作包括燒消毒實驗器材的蒸汽鍋、掃地倒垃圾、燒開水、抹桌子、跑郵局,以及諸如此類數不清的雜活兒。
晚上我值夜到十二點左右,這才離開辦公室回到家裡去,那時候滿腔悲苦無處可發洩,只好喝酒解愁了。
主角做臨時工的自來水機構,在1959年(民國四十八年)台南市地圖 (圖6,右下方有標示自來水廠)現為台灣自來水公司第六區管理處(圖7)。


段落五:
「秋霞,你送他回去,他醉了,連錢也算不清了。」葛根伯說。
「不用,我自個兒會走回去。她是?」
「哦,她是我女兒。」葛根伯說
我再三推辭,但這老頭硬是不接受,一定要他女兒送我回去。我知道他的牛脾氣,只好隨他去。而這姑娘頂多十六、七歲,還稚幼得簡直不知跟她說什麼才好。
我們倆就這樣,一起走下午夜的西門町,拖著長長的孤單的影子,走了約莫一刻鐘,那姑娘忽然開口說話了。
「老師,您家還在嶺後街那一條巷子盡頭嗎?」
「老師,妳是?」我驚出一身冷汗來,酒也醒了一半。
秋霞送主角老師從西門町走回去,判斷場景應是中正路與民生路一段的西門路
二段,當時敘事年代西門町的宮古座(圖8)還未拆除,現政大書城台南店。

交談中的嶺後街是民權路二段的區域(圖9)。
這一段因學生秋霞鼓勵,主角重新振作。

葉石濤這段敘事,不禁讓筆者想起創作<台灣頌>的蕭泰然的一段故事。
以下故事節錄自台灣數位家族:
1977 年憨厚的蕭夫人在商場上被人訛騙了鉅額金錢,他只有選擇移民美國重新來過的打算,幸得朋友湊錢開了一間藝品店;此時他並未放棄心中的音樂,在租來的鋼琴上擺面鏡子,邊彈琴還可以隨時「觀照」來客,勉強糊口。開店第 2 個月卻遇到能源危機,生意大受影響。有一天,店裡進來 3 位老婦人,在聽了他的琴藝後,娓娓的道了兩句:「 Young man! Why are you here? 」她們的意思是說:像你這種人應該是在舞台上演奏的人才,為什麼屈就在這裡呢?
受到如此的儆醒,他當下意識到:莫非是上帝透過 3 位老婦人傳來的旨意?「趕緊回到音樂之路吧!別在這裡浪費時間了!」上帝讓他一無所有後,鼓舞他重新再起之力量。於是,他收拾店鋪,去加州大學與女兒一起讀音樂研究所。
回到葉石濤的這篇小說,描述知識份子的遭受白色恐怖迫害關押出獄之後,一段隨波逐流日子,因學生秋霞鼓勵,主角重拾振作的心。似乎葉石濤化身臨時工老師,在台南的城市場景中書寫著這一段。
*午後的文學散步-葉石濤的台南《白色之網I》-<吃豬皮的日子>文學地景圖資(圖10)

*現代街景取自google 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