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街頭巷尾 濱町的藍晒圖與水船港水萍塭

濱町的藍晒圖與水船港水萍塭

by 家永 實

大隱於市的街屋們 – 迷宮街巷篇系列【 圖文|NaNa通 】

圖一
圖二

位於台南市西門路一段的藍晒圖文創園區,一部分在日本時代原是濱町的木造宿舍群,戰後1964年建造成為第一司法新村,作為台南監獄、台灣高等法院台南分院及台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檢察署的員工宿舍。1983年台南監獄遷至歸仁區,第一司法新村的居民陸續搬離,之後僅留下少數住戶,大部分宿舍幾成荒廢損壞情況;1992年開始的海安路地下街工程延宕多年,當時為拓寬道路而拆除的民宅店鋪,斷垣殘壁大大影響城市的景觀,2003在海安路藝術街改造下,藝術家們極盡巧思,在斷垣殘壁上一處又一處的藝術裝置及繪畫,使得海安路迎來新的氣象,其中海安路二段及忠明街口的<藍晒圖>藝術創作,更是有極高的人氣。2013年地主將<藍晒圖>作品位置收回,而第一司法新村的場域更新,台南市文化局也正規畫使之成為文創據點,以此為機緣將<藍晒圖>元素(圖一、圖二)導入了第一司法新村舊場域,並重新命名為藍晒圖文創園區於2015年開園。

圖三
圖四
圖五
圖六

園區的宿舍建築,現今皆已進駐文創商店,當中有日本時代的木造宿舍(圖三、圖四)有日本瓦、雨淋板、出窗及拉門玄關等構造,戰後水泥磚造及木構屋頂宿舍則佔多部分(圖五、六),本區在荷蘭明鄭及清國初期,是台江內海之處,以後逐漸成浮覆地再成為陸地。前往北邊西門路一段的715巷,巷口為府城當時西外城奠坤門的舊址(圖七),在迂迴小巷裡,有兩棟相連的老宅,為半樓仔的樣式(圖八),半樓仔有木柵欄(圖九),木柵欄早期的用途是可將貨物由門口拉往半樓仔的空間內,但也有一說後來作為相親用途,女性可由半樓仔的木柵欄偷偷看男性。

圖七
圖八
圖九

國華街81巷進入大德街直至大勇街,這一段的大德街為清國時期府城的魚行口街,是販售魚貨的商賈之處,老街幾乎是戰後建築形塑的景象,如台南過小路的透天厝(圖十),外牆使用不規則方塊面磚,除二樓大開窗及下方氣窗外,退縮式玄關及單面弧璧也很有特色。

圖十
圖十一

往南行進中,有老屋木製圓窗屋子(圖十一)、立面牆頂壓紋及橫向裝飾帶(圖十二)、立面牆頂密集立體菱形裝飾(圖十三)的街屋,都是洗石子街屋所呈現的懷舊氣氛。這一帶鄰近的水萍塭公園,有下林及水船港的古名,下林是荷蘭時期的克利森林相對於大林的哈赫拿爾森林,當時下林的水質很好,所以流傳著一句俗諺:「吃下林仔水,沒肥也美。」早期安平人將漁貨運到下林販售,在將下林水運回安平,水船港因而得名。

圖十二
圖十三

回到大德街的141巷,有棟二樓直接以方橢圓做窗框的透天厝(圖十四),具現代藝術表現。

圖十四
圖十五
圖十六
圖十七

下林的建安市場(圖十五、圖十六、圖十七)為私人的市場早期這一帶叫豬灶的屠畜場,市場為1980前後的的樣貌,出建安市場接到西門路一段597巷,有火頭磚做為立面的住宅(圖十八),簡潔三角雨庇大窗的住宅(圖十九),在材料及樣式有著現代主義的精神。

圖十八
圖十九

由國華街一段返回藍晒圖文創園區塗中,可觀察到垂直條裝飾的店鋪住宅(圖二十)及圓弧量體與後面以方形複合量體組合的醫院-奇美醫院樹林院區(圖二十一)(之前為逢甲醫院),圓弧量體所讓出的空間,正呼應”少即是多”的現代主義要旨。

圖二十
圖二十一
圖二十二

來到彰化銀行南台南分行(圖二十二),這一區往南一大塊地區,日本時代原是台灣織布會社,1919年由小元富太郎創辦,是台灣第一間以機械動力織布機進行生產的紡織廠(圖二十三,照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二十三,照片來源:維基百科


    藍晒圖文創園區與水萍塭公園的場域,對比第一司法新村及水船港的記憶,大德街曾經的輕便鐵道風景、魚市還有運水的喧囂市集,逐漸淡出府城人的歷史,在現代街屋店鋪的風景裡,追求所謂文創的潮流之中,已有的文化如何被回溯記憶,以至於在這樣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是台南人乃至於台灣人該深切思考的課題吧。

(圖二十四_ 2022_大隱於市的街屋們-迷宮街巷篇_濱町的藍晒圖與水船港水萍塭_見學地圖)

0 留言

相關報導

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