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專欄評論 進入甕仔城

進入甕仔城

by 邱 勤庭

【 圖文|邱勤庭 】

夏日文昏黃夕照斜映著兌悅門,清晰可見道光年間石碑字跡。鑽過老城門後的老古石街是清代貿易五條港最北的新港墘港,清末紅磚屋瓦建築、日治洗石子洋房、光復後加強磚造樓仔厝,還有斷垣殘壁的空屋,仍被原樣保留著,鑄鐵鏽蝕掉漆街牌仍矗立街頭巷尾,走進歲月滄桑歷史進程中,又多了一分時空錯置。

五條港北側西端的新港墘港,最後僅剩運送水肥的船運功能,老一代記憶中的「屎溝」淤積後早已深埋街屋底層的小小排水溝。 耆老回憶說,兒時的日治到光復,街上建築還有一些老古石(珊瑚石)的印象,記憶裡的祖父母都會說「阮兜住佇老古石街」,老古石和石材都是來自進港船隻的壓艙石。

戰後的老古石街易名信義街,到目前只有屈指可數的新建房屋。七十多歲黃老先生邊拉著口罩說,原以為老古石街就此沒落了,直到千禧年前後陸續移居的新住戶,開始保留老屋結構或外牆,採改建或修復留下建築元素或空間隔局,從改善過程帶來街區的一場無聲改變。

老人家和大學畢業回家的孫子喝著泡沫手搖飲,細數十年來三百公尺老街,民宿、餐廳、咖啡點心和文創雜貨超過四十家的盛況,像極武俠小說中突來了各路英雄好漢。老先生笑開瞇著眼嘴角上揚的說,好像小時候聽阮阿公說「過城門入甕仔城」的盛況。但是,近兩個月來,人們包覆口罩在三米街道擦身過,依舊點頭招呼著,老先生突然因看不到表情而擔心起這些來開店或移居的新住民!

老古石街非人潮街區,沒有刻意追逐時下流行的慢活,更像米蘭昆德拉筆下緩慢生活下的沈思,降低被時間支配的減速生活,更似逐格手繪動畫多了些細膩與扎實的活著。其實老社區新店家和民宿新住民,都是經過都會生活與工作洗鍊而來的青壯年,愛上並學習街區節奏而留下來,也證明生活「慢慢來,快快到」的豐富收穫。

近年來,進入老古石街住宿或用餐的茶餘飯後,幾乎都會聊起街區在光復前後的貓妖,最後在老古石街集福宮神力下落幕的故事。台南社大田調訪談見證過傳奇年代退休老乩身與耆老後,2019年結合老街與集福宮「高溫與貓妖」的故事設計一個名為「老古貓妖奇譚」的實境遊戲,創下快速完售佳績,今年五月口罩和社交距離限制,老古街貓妖仍是網路熱門話題。

十年來大地震和兩次風災和淹水,新舊住民互相協助災後復建與復業。集福宮沒有農曆七月十五普渡,而是八月初三全員回家的大拜拜團聚; 春節前的尾牙是街區新店家邀社區居民同歡圍爐,留在街區過年的新移民會被邀請一起吃年夜飯。最近街區網路群組熱門議題不是紓困了沒,而是如何恢復老古石街的舊街名!希望讓老街區歷史有所連結,也讓年輕一代了解先民的生活文化。

老街區濃濃人情裡味,似乎沒有看不見的江湖。

0 留言

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