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街頭巷尾 花園町溝仔底到油行尾街

花園町溝仔底到油行尾街

by 家永 實

大隱於市的街屋們 – 迷宮街巷篇系列【 圖文|NaNa通 】

    早期府城的太平境教會被暱稱為溝仔底教會,是因為教會位於溝仔底,這裡也是德慶溪支流枋溪流經之地,日本時代這一區是花園町的南端。太平境教會在戰後1954年興建了第二代禮拜堂,是一座有高塔的簡化哥德風教會建築,改建後大門由面東改為面西(圖一) ,禮拜堂的設計者為彭佐治。

(圖一)
(圖二)
(圖三)
(圖四)

教會北邊的方形格窗兩層建築(圖二),建於1954年設計者是林宜真,建築原是”益德貿易公司”後承租給”奉茶”茶飲店(已搬遷),二樓密集的方形格窗產生一種規律的律動感,兩側的細長窗原為陽台出入口的門,且原有欄杆。斜屋頂也融合於這棟建築,成為現代加傳統樣式的特色。現在太平境教會後方巷子,可以體會當時溝仔底坊溪蜿蜒的地景。由中山路往台南車站方向,經過合成帆布行,這兒有幾處老屋再利用的餐飲店-旭峯號僾果鮮及皮嚓先生,在民族路二段右轉 ,第一個巷口再右轉是衛民街124巷,巷子急降又急升(圖三、四),是可以明顯觀察德慶溪河道地形樣貌的地點之一 ,這裡古名為”太爺崎”,鄰近衛民街前L形的透天厝,除利於大面積採光外,弧狀轉角陽台相當柔和帶感(圖五),順著步行到民權路一段,在上海味香小吃小吃旁的巷子,即青年路47巷往青年路方向,巷子中有左側有垂直遮陽條的透天厝(圖六),陽台連續三角形欄杆,則是製作兩區段,處處機能考量的設計,往清水寺前的小巷,這也是坊溪流經之處。

(圖五)
(圖六)
圖七
圖八
圖九


    接往開山路3巷在蜿蜒的巷弄中來到府中街,街道左邊接著民權路一段,視覺端點有間船型外觀的教會,這是台南台福基督教會(圖七),建於2009年設計為蔡榮堂建築師事務所,教會面寬為7公尺,長約40公尺,原為兩間長屋,應是清國時期的的街屋地坪基礎而建,禮拜堂內部沿襲基督新教風格,沒有過多裝飾,講台十字架旁局部的彩色玻璃及挑高天花板的大十字架為象徵意象(圖八)。府中街可銜接府前路一段122巷,這條巷子往南,傳統上就是往油行尾街方向,油行尾街如其名,是清國時期府城販賣食用油的街道,如今已無油行景色,處處是現代住宅林立,偶夾著一些閩式老屋,巷子中有道牆,上嵌有小石碑刻有”姚錫瑞已牆 四六.十一.一” (圖九)街坊一位婆婆說是對面姚家讓地成路的石刻紀錄。

圖十
圖十一
圖十二

這一帶有不少利用老屋的咖啡店,如浮游咖啡、順風號等,巷裡有棟戰後常見的美式風格斜屋頂兩層老屋(圖十、圖十一) ,外牆是洗石子,斜屋頂上還有紅磚煙囪的構造,屋頂有防潮的通氣孔,特別的是二樓的外露陽台,陽台使用釉綠瓶狀欄杆,美式住屋加入東方元素,另一處還有開放式陽台的街屋(圖十二),陽台以連續方圓角形塑陽台廊道,利於建築的通風及採光。油行尾街到府前路一段,對面有垂直水平帶造型街屋,兩側有不規則板岩面磚裝飾,且面北有大量開窗利於穩定採光(圖十三),在開山路127巷內有棟透天厝,退縮式陽台立面類似液晶螢幕的造型(圖十四),相當有趣,再往前是法院宿舍後方開山公園(圖十五),這一區在清國時期是府城內的萬壽宮及縣學的所在,再往前的巷子走可到大同路一段,可見衛生福利部胸腔病院,這棟有大弧形及鋸齒狀的現代建築,建於1953年設計者是陳萬榮(圖十六),在是戰後早期出現於府城的現代建築,非中軸順向大入口,減少西曬的鋸齒狀立面,這些機能造型設計,這棟建築為台南帶來現代主義的首波風氣之一。

圖十三
圖十四
圖十五
圖十六


    花園町溝仔底到油行尾街,街道巷弄從清國時期連較近的日本時代風景,也被戰後現代風景取代,當中少數的閩南屋及日本房子為過往紋理留下些視覺感受,新舊之間發現居住或來此的人們,似乎只有舊地圖揭櫫歷史紋理過往,新舊建築不斷變換舊巷路的風貌。

圖十七_ 2021_大隱於市的街屋們-迷宮街巷篇_花園町溝仔底到油行尾街_見學地圖


0 留言

相關報導

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