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國時期由臺灣府城的小南門入城,城門接連著大埔街,臺灣與日本的乙未戰爭後期,蘇格蘭宣教士巴克禮牧師,受府城仕紳之託,取道於此,出小南門至二層行與日軍議和,這條街名仍實存於現今。順著街道來到開山王廟,這裡是府城七丘之一的山仔尾,也是城內南側溪流福安坑溪的發源地,乾隆初期著名的郡中八景之一曰五層秀塔,即秀峰塔也在此附近,塔的位置約在今臺灣銀行臺南分行之處。日本時代,日人將開山王廟改為開山神社,並開闢了開山路,路旁則滿植金龜樹,戰後開山神社連同原福州式廟宇一併拆除改建為現今北方宮殿式樣貌,而今,現代建築在如此歷史記憶堆疊場所,好似理所當然般演繹出傳統語彙,集中在這似一個個老者的金龜樹旁。
街頭巷尾
-
-
-
本區域的街屋,在當代潮流的推進中,絕大部分的建築邁進了「現代」的框架之中,這一批五十、六十年代的住宅或店舖建築,大量運用水泥模板方便形塑的幾何,在既定的空間裡,來設計、配置採光及通風機能,再用舖面建材搭配或直接以基本造形,將建物個性及表情呈現於立面及陽台,追求謂之簡約的風格,但街道當中仍可窺見,傳統建築的語彙、元素,著於現代的工法及建材,傳襲著某個世代的經典。
-
大隱於市的街屋們系列,在十一月四日現代街屋踏雜導覽中,主要是以觀察城市中五十、六十年代的建築風景。路線範圍以臺南舊城大西門外宮後街開始,涵蓋區域大致上以民權路三段以北、金華路四段以東、哨船港以南及西門路二段以西(圖一),這個區域同時為五條港之北勢港、佛頭港、新港墘港三條舊港道之範圍,當中有永樂、水仙宮市場、宮後街、北勢街(今神農街)、咾咕石街(今信義街)等歷史及常民場域,街道時代感的彼此堆疊與新舊交替,存在著紊亂及不協調的視覺感受,卻也伴隨著實在的生活節奏。